作為國內最大的飼料生產商,新希望正將觸角伸向海外,頻頻離開并購。
3月5日,兩會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表示,國內飼料行業已經飽和,新希望將向兩端轉型—— 一是規模養豬,二是肉食品深加工方向。新希望通過在海外布局牛、羊、牛奶、魚蝦產業體系,希望成為高端動物蛋白的供應領域的“ABCD”四大糧商。
為此,新希望集團2015年連續在海內外展開并購與和投資,去年7月底與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去年底新希望以現金8億元人民幣收購美國藍星貿易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藍星集團”)20%股權等。
劉永好表示,為加大國際并購的力度和發展,最近新希望跟嘉實基金和浙江省政府共同組建了30億規模的海外農業發展基金,準備海外并購。
收購布局海外
隨著國際農業產品陷入低谷期,這給國內農業企業進軍國際農業資源領域帶來抄底機會。
作為國內最大的飼料企業,新希望每年需要購買上千萬噸的玉米、小麥豆粕等作為原料,但是由于國內實施托市收購政策,玉米、小麥等飼料原料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為了減少成本開支,新希望也希望通過股權收購獲得海外飼料原料。
劉永好指出,國內玉米收購為補貼農民,“把價格定的比較高,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我們國家的糧食一直是國際市場最高者之一,像玉米這種大眾糧食,通常是高過50%-100%。政府原來想法是保護農民的利益,讓農民多有一些收益。但是高過國際市場很多”。
根據新希望財報資料顯示,2013年新希望集團采購玉米 636.05萬噸,豆粕169.62萬噸、小麥153.05萬噸;2014年,新希望采購玉米482萬噸、小麥139萬噸、豆粕146萬噸。
為了應對國內飼料原料價格高企的問題,新希望選擇了收購美國農業貿易商藍星集團的股權。
2015年8月,新希望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宣布收購藍星集團20%股權,出資8億元人民幣并于當年年底完成收購。
劉永好表示,收購藍星公司20%的股份,不是簡單看有多少收益,以往“在海外供給側我們有沒有主動權”。通過收購我們更有主動權了,這就是我們的對策。據悉,新希望寄望通過與藍星集團協作,互相發揮優勢,從而降低原料采購成本。
資料顯示,藍星集團是一家美國糧食及大宗商品貿易企業,業務主要聚焦在糧食貿易、飼料原料貿易、能源產品貿易三大板塊,在北美、南美、英國、中國等都有業務。藍星集團年貿易超過2400萬噸糧食、飼料原料,以及1900萬桶能源產品。
劉永好表示,現在大宗商品價格比較低,國際經濟也不是特別好,這個時候恰好是走出去的好機會,可以便宜購買一些企業。加上國家在鼓勵支持“一帶一路”的建設,“所以我們傳統產業,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是窗口期也是機會期”。
發力高端蛋白供應
2月17日,新希望六和發布《養豬業務戰略規劃》,計劃通過一體化投資88億元養豬1000萬頭。
不過,在新希望的規劃中似乎并不止這些,記者得悉,新希望要通過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的國際化布局,成為國際知名的高端肉類蛋白供應商。劉永好表示,新希望要成為“國際上有影響力、有競爭力、有話語權的企業”。
劉永好表示,國內牛羊肉供應嚴重不足,而中國經濟水平提高,消費增大,給公司帶來機會?!靶孪M袥]有可能成為牛、羊、三文魚等高端動物蛋白領域的”ABCD“(四大糧商)呢?”
據悉,新希望將突破口放在了澳大利亞。
2015年7月份,通過與澳大利亞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新希望現在澳洲的布局合資公司以奶牛規模化、專業化養殖產業為基礎,并向產業上下游延伸投資。
劉永好表示,趁著中國和澳大利亞簽訂了自貿協議的東風,新希望推動了澳大利亞和中國簽訂了“中澳農業與食品安全百年合作計劃”,新希望不但收購了澳大利亞的一個大型牧場,并且擴大了規模,成為一年能夠生產40多萬頭牛的大型企業。第二,更重要的是新希望控制了澳大利亞60%的A2牛資源。
為此,新希望現在正加大國際并購的力度,最近新希望、嘉實基金和浙江省政府共同組建了30億規模的海外農業發展基金,投資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外農業資產和產業公司等。
劉永好表示:“在國際并購方面,公司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我們有中國大的市場做背書,在這方面發揮國內國際產業和金融幾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