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德國正式禁止蛋雞養殖業大規模宰殺雄性雛雞。此前,德國每年都有4000多萬只雄性雛雞在孵化不久后被宰殺,原因是其不產蛋、肉又少,缺乏經濟價值。有人表示,它們會被絞殺,但實際上,德國的大多數雄性雛雞是被毒氣毒死的。
報道稱,德國《動物保護法》規定:任何人都不得給動物帶來沒有合理理由的“痛苦、折磨或傷害”。德國聯邦行政法院于2019年宣布,動物福利比養殖業的經濟利益更重要,因此,在確定雞蛋中胚胎性別的技術方法發展起來之后,德國養殖業者不再被允許繼續大規模屠殺雄性雛雞。
羅曼集團董事總經理Tobias Ferling表示,在德國孵化場安裝SELEGGT Circuit系統可以保證供應鏈選擇使用“無雛雞撲殺”標簽時的法律確定性。
然而,據悉從2024年開始,德國通過識別蛋內雛雞性別而避免雛雞被宰殺的措施將進一步收緊:雞蛋孵化的第7天后就不得再進行干預處理。德國農業部對此解釋稱,是因為胚胎從第7天起就開始有痛感。不過,報道稱,德國目前的技術只能在第9和第14天之間確定蛋內雛雞的性別。
“與德國羅曼達成新的合作我們感到非常高興。盡管2024年出臺的政策可能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我們一致認為,該舉措對蛋雞行業來說是一個正確的信號。隨著SELEGGT系統在德國的安裝,這將是一種可以被較早利用且能有效節約資源的技術。德國也非常需要類似這種經濟上可行的解決方案來可持續地結束雄性雛雞撲殺。”Respeggct董事總經理Ludger Breloh博士說。
卵內性別鑒定
取出在孵化器孵化9天后的雞蛋,并放到特定的位置。放好之后,傳感器首先會檢查正在孵化的雞蛋是否受精,并從中挑選出受精的雞蛋。
接下來,對于受精的雞蛋,會用激光在蛋殼上打一個 0.3 毫米大小的細孔,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會有一滴雞胚尿囊的液體被大氣壓擠出來,這個過程是非入侵的,不會對雞蛋造成傷害。
然后會有裝置把這滴液體采集起來,用來進行受精卵的性別檢驗。整個采集的過程只需要 1 秒鐘。
卵內別鑒定利用了萊比錫大學(Universitt Leipzig)的科學家發明的一種顯色方法。如果小雞是雌性的,那么尿囊液體里會含有一種名叫硫酸雌酮的雌性激素。硫酸雌酮會和用來檢驗的標記物發生顯色反應,令標記物的顏色發生變化。通過這個顯色反應就可以對受精卵的性別進行區分,準確度達 98.5%。
此外,對于沒有受精的雞蛋和雄性雞蛋將會被用作高品質飼料,而雌性雞蛋則會被放回孵化器繼續孵化。雞蛋上的小孔會自動愈合,不會產生什么影響。最后只有雌性雛雞會被孵出來,也就避免了雄性雛雞被撲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