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牧原股份養豬生產首席運營官李彥朋先生作《牧原科技成果生產應用》主題報告,以下是摘錄內容:

提升養殖成績,降低成本
在生豬養殖領域,丹麥是全球領先的國家。李彥朋首先介紹了牧原及丹麥生豬養殖TOP5企業的平均數據,并將二者進行比對。數據表明存在較大差距。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超級成績數據看,牧原的部分指標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丹麥TOP5水平,如育肥階段料比2.32,日增重1098g,成活率98.9%等。李彥朋表示,按照超級成績指標測算,每頭豬的生產成本能夠降低近600元。
為了將這一生產成績普遍化,牧原向內部管理提出“看見一根毛,牽一頭牛,復制金豬”與“禁忌:看不見、瞧不起、看不懂、學不會、擋不住”的要求,將前沿科技與生產應用相結合。據悉,目前牧原已經推廣應用共五大類的超30種智能設備,總數量超170萬套。
抓手:
集團高效管理
規模經濟是連鎖經營者的追求,通過規模擴張攤薄固定費用、管理成本,提升品牌影響力及話語權等,以獲得更高的邊際效益。但在實際中,企業發展往往會被套上規模不經濟的魔咒。對牧原而言,公司規模大、業務板塊多,擁有15萬名員工、1688個養殖場和2.5萬家合作商。因此,如何做好企業管理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李彥朋表示,為實現集團高效高管,牧原提出生產數字化、管控精細化、業務信息化、運營財務化。例如,在管控精細化層面,將管理精確到每一間豬舍、每一名員工、每一臺設備、每一頭豬。他特別強調了運營財務化,提出財務統領一切管理,要將業務財務化、決策利潤化、成本管控最小顆?;K锌萍汲晒脑u價標準都是圍繞品質提升、成本降低或效率提高來建立?!爸悄苎b備研發的最終評價也要回歸利潤。”
李彥朋介紹了現階段建設成果,在生產管理信息化平臺上,有超過2100項指標供整個集團15萬余人共享,生產指標監測可細化到場、線、個人?!叭路?,平臺日均產生數據量近10億條?!?br>
方案:
開展“豬病天網工程”
應用智能化養殖裝備
“牧原與丹麥TOP5豬企的核心差距在于對生豬健康的把控。在他們的豬場,很多疾病已經得到凈化,而我們幾乎所有的疾病都還存在。”
李彥朋分享了一組數據,“如果非瘟和偽狂犬均得到控制,日增重能夠達到550克的較低水平。凈化藍耳病,日增重還能增加440克。當下,牧原育肥豬日增重數據為817克,如果能夠將回腸炎凈化,能實現1060克的日增重,達到丹麥TOP5水平。依次完成萎縮性鼻炎、支原體、傳染性胸膜肺炎、大腸桿菌的凈化,日增將突破到1200克、1280克、1410克、1470克?!?br>
為縮減與國外的差距,依托智能化建設,牧原開展覆蓋1811種細菌、151種病毒及27種寄生蟲的“豬病天網工程”,力求達到無抗養殖的目標。內部追蹤數據顯示,偽狂犬凈化率達99.96%,部分疫病凈化工作做得好的豬場日增重已經達到1000克。
此外,在牧原看來,豬只的生長速度更多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會影響基因潛能的表達。因此,將環境偏差一并凈化,也是當下重要工作。
會上,李彥朋介紹了牧原智能化裝備應用的情況,如采用“全季節+全空氣+全過濾”的通風設備,讓每頭豬都呼吸到最新鮮空氣,污濁空氣獨立排出;使用由多因子控制的智能環控系統,能夠綜合終端氣候特征、豬群信息、室內外溫濕度等信息智能決策,讓豬舍四季如春,實現豬群生長性能最好,豬肉品質更高。
此外,李彥朋還介紹了智能養豬專家——軌道巡檢,并進行視頻展示。據悉,該設備能夠監控環境及豬的呼吸頻率、咳嗽、發燒、病弱等14項情況,以此智能調整豬舍環境,數據異常時會向管理人員報警,并調度其他機器人裝備協同作業。
李彥朋表示,數字化建設在豬群健康監測發揮重大作用:通過建立豬群健康智能預警系統,將整個豬群的單元狀況分成急診、持續治療等,進行分類管理,并將最新狀況及時推送給獸醫、現場干部;通過聲音智能監控,實現豬群咳嗽/噴嚏預警,早發現、精準治療、低成本防治疾病。
此外,數字化建設還為員工賦能,通過制成養豬生產/獸醫知識圖譜,基于此開發養豬生產、疾病防控、疫病自主診斷的智能問答機器人,能夠幫助快速提升員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