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肉牛養殖成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項目,如何實現肉牛養殖的最大化經濟效益,需要從品種選擇、科學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方面進行提高。
隨著現在農村產業結構和養殖業生產結構的不斷調整和進步,肉牛養殖越來越成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養牛的最終經營目標就是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然而在養殖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因素限制著養牛業的健康發展,影響其經濟效益。
1 制約肉牛養殖效益的因素
(1)優良品種覆蓋范圍小,整體牛群品質低。當下我國的肉用牛品種較為雜亂,尤其是農村,有的是地方品種,有的是兼用型的地方良種牛,有的是引進良種牛與地方牛的雜交后代,還有就是國外淘汰的役用牛。由于目前我國牛肉產業養殖的主要品種是產肉性能不太理想的地方黃牛,導致我國的肉牛產業整體品質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良種牛覆蓋范圍較小。在一些地方肉牛改良配種措施不夠全面,也找不到合適的配種方式,很難推進肉牛養殖的發展。尤其在偏僻地區,母牛配種只能選擇傳統的自然配種,造成當地的種公牛提前配種,而且頻繁使用,致使公牛體質較差,影響到下一代的品質。
(2)養殖方式落后,飼養管理不科學。農村、山區是我國肉牛的主要養殖場所,養殖方式基本都是散養,品種主要以地方品種為主,加之養殖規模小,組織化程度較低,并且有些地區養殖戶把母牛役用,忽略了母牛的本身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肉牛養殖的發展。加之農戶的飼養方式比較單一,通常采用傳統的天然放牧和欄舍墊草的方式,而且沒有統一的規程,飼喂糧草也沒有規范的科學依據。
(3)疫病防治體系不夠健全。放養過程中肉牛采食一般都是直接接觸地面和牧草,這樣極容易導致肉牛體外感染寄生蟲,但大多數養殖戶沒有給牛驅蟲的意識,導致肉牛容易感染寄生蟲,增重率和飼料轉化率明顯降低,體毛變得粗亂,嚴重時會引起死亡。通常情況下養殖戶防疫意識不強,認為牛的飼養密度不大,牛的抵抗力應該比較強,常常忽略了牛病的防疫。另外有些防疫技術并不達標,很多疫苗會使牛產生不良反應,導致養殖戶不愿意給牛注射疫苗,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疾病的發生概率。
2 應對措施
(1)充分發揮地方優良肉牛品種特性,科學利用雜交的優勢。我國擁有較為豐富的牛種資源,僅黃牛品種就高達70多種,其中地方品種有52個,培育的品種有7個,引入的品種則有13個,目前是世界上牛品種最多的國家。這些珍貴的肉牛品種都是通過科學的篩選和精心的管理培育出來的,完全可以產出滿足各種需求的牛肉產品。雜交更能實現肉牛的產量,所以我們更應該充分利用地方優良品種雜交優勢。而且還可以引進國外的一些優良品種,與國內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改善和提高我國肉牛繁殖率和產肉率。
(2)適當調控養殖規模,規范飼養管理模式。肉牛養殖不需要很強的勞動力,但對時間持續性的要求比較強。這是提高肉牛養殖效益的重要條件,當然規模的大小依據養殖戶的情況而定,養殖規模應當科學合理,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經濟效益。
(3)肉牛欄舍的環境衛生應保持清潔,并定期消毒,做好御寒防暑。飲水槽也要經常清洗,盡量做到每天給牛刷洗身體,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其血液循環和代謝,也可以預防寄生蟲的滋生。在肉牛的養殖過程中,根據獸醫的建議對肉牛做好防疫,定期檢疫,早發現、早治療。對于病患牛要果斷隔離處置,保證整個肉牛群體的健康。
(楊君 河南省鄧州市動物衛生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