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病毒性關節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又名傳染性腱鞘炎。該病在臨床上以脛和跗關節上方的腱索腫大和腓腸肌腱斷裂、跛行為主要特征。由于病雞運動障礙、生長停滯、消瘦、飼料轉化率低和淘汰率增高,給養雞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1 流行病學
該病主要發生于肉雞,其次是蛋雞和火雞。病毒在雞群中的傳播方式呈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水平傳播是其主要的傳播方式,經種蛋的傳播率較低。雖然感染后最少10天內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但通過糞便排毒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病毒長期存在于盲腸扁桃體和跗關節內,特別是那些在幼雛就已受感染的雞。因此,帶毒雞是重要的傳染源。該病的感染率和發病率因雞的年齡不同而有差異。隨著年齡增長易感性降低,10周齡之后明顯降低。該病于1~20日齡最易感染,發病多見于4~7周齡的雞,患病率為0.4%~20%,但死亡率通常低于6%。
2 臨床癥狀
肉用仔雞最早發病的日齡為2周齡,并表現出明顯的癥狀。在急性感染期病雞表現跛行,慢性感染跛行更為明顯,少數病雞跗關節不能自由運動,其上下兩部分(腱索和腱鞘)腫脹。病雞喜坐在跗關節上,不愿走動,經驅趕才跳動。在日齡較大的肉用雞中可見腓腸肌腱斷裂,患肢屈曲不能伸展并向外扭轉,導致頑固性跛行或不能行走,采食困難,逐漸消瘦,生長受阻,最后衰竭死亡。種雞在產蛋期受到感染,其癥狀與肉用仔雞相似,有時跟腱發生斷裂,患部腫大,或不表現任何癥狀,產蛋率下降15%~20%。
3 病理變化
自然感染病雞主要見趾屈肌腱和跖伸肌腱的腫脹。在跗關節上部觸診可明顯感到跖伸肌腱的腫脹。感染早期,趾屈肌腱鞘水腫,爪墊和跗關節一般不出現腫脹。跗關節腔內有少量草黃色或血樣滲出物,個別病例關節內有大量膿性滲出物。腱部的炎癥發展為慢性型病變,其特征是腱鞘硬化和粘連,在脛跗關節遠端的關節軟骨上出現凹陷的點狀潰瘍,潰瘍增大后融合在一起并侵害到下面的骨質。
4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主要的受害部位是趾屈肌腱和跖伸肌腱。確診需要做病毒的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
(1)鑒別診斷。該病應注意與滑液囊支原體、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關節病變、跛行進行區別。滑液囊支原體引起的跛行多伴有呼吸癥狀;葡萄球菌一般只引起單個關節病變,并且膿腫明顯,內容物涂片或培養可發現細菌,早期注射青霉素有效果。雞的跛行通常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應綜合考慮其發病因素。
(2)病毒分離鑒定。病毒分離鑒定是最確切的診斷方法。可從腫脹的腱鞘和關節液中取病料,按常規處理后接種5~7日齡的SPF雞胚卵黃囊,接種后3~5天雞胚胚體出血,內臟器官充血、出血,胚體呈淡紫色。分離出病毒后可進一步做血清學試驗或動物敏感性試驗,如1日齡雛雞掌內感染試驗。
(3)瓊脂擴散試驗。瓊脂擴散試驗是最常用的診斷方法。病毒感染2~3周后可檢測出特異性抗體。
5 防制
對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是控制該病的唯一方法。
(1)免疫接種。免疫接種是目前預防病毒性關節炎的最有效方法。疫苗有活疫苗和滅活苗兩種。活疫苗主要用于7日齡或更大日齡的雛雞,滅活苗主要用于種雞,以保證雛雞體內存有母源抗體。該病主要在肉雞和肉種雞中進行免疫,考慮到1~20日齡是該病的易感期,且1日齡最易感,所以最好于1日齡接種活疫苗但該活苗可能影響馬立克病疫苗的免疫效果。為了克服這一缺陷,可在種雞開產前2~3周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高的母源抗體而得到保護,在3周內不受感染。也可在雛雞2周齡時接種1次活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1次油乳劑滅活苗。
(2)加強衛生管理和消毒。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對雞舍徹底清洗和用3%的燒堿溶液或0.5%的有機碘消毒,可以防止病毒的感染。
(3)病雞處理。由于患病雞長時間向外排毒,因此對病雞要堅決淘汰。
(張金明 黑龍江省嫩江縣嫩江鎮畜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