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是奶牛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常呈慢性經過。該病可導致母牛不正常發情,長期空懷,受精卵無法著床和胚胎早期死亡。現結合實踐對該病的發病原因和防治措施進行探討。
1 奶牛子宮內膜炎的主要病因
(1)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發奶牛子宮內膜炎的主要原因。病原微生物可通過外源性或內源性感染途徑導致子宮內膜發生炎癥。外源性感染是病原微生物通過陰道和子宮頸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處理胎衣不下、子宮脫、陰道脫和子宮頸炎時,消毒不徹底或配種時沒有嚴格執行操作規定。內源性感染是由于條件性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所致。
(2)繼發因素引起的感染。奶牛產道受到損傷。無論是人工授精不規范、輸精時器械對子宮造成損傷,還是過度增加輸精次數,以及助產和實施難產手術時操作手法粗暴造成陰道及子宮損傷,均可引起子宮內膜炎癥。其次,機體患有其他疾病如結核、布氏桿菌及酮病等,也可間接引發奶牛子宮內膜炎。
(3)飼養管理不當。營養不良特別是奶牛蛋白質缺乏或過肥、運動不足、應激等會使奶牛抵抗力降低,造成產后子宮弛緩,惡露蓄積,子宮內感染。日糧中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缺乏,礦物質比例失調,特別是土壤中鈷、鎂、錳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也容易導致胎衣不下和子宮內膜炎。
2 臨床癥狀
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子宮內膜炎和隱性子宮內膜炎。
(1)急性子宮內膜炎。多發生于產后幾天內或流產后,從陰道排出大量污紅色、棕黃色腥臭的炎性分泌物,陰道充血,子宮頸開張,子宮角變粗下沉。直腸檢查,可發現一個或兩個子宮角變大,子宮壁變厚,收縮反應微弱。有時觸摸子宮奶牛有痛感。有分泌物積聚時,可感覺到明顯的波動。同時還出現體溫升高(39~41℃),脈搏、呼吸增數,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反芻無力,塌腰弓背,努責排尿等全身癥狀。
(2)慢性子宮內膜炎。經常由陰門排出混有絮狀物的黏液、稀薄的污白色或黏稠的膿性分泌物,特別是在發情時排出較多。陰道和子宮頸黏膜充血,發情不規律或不發情。
(3)隱性子宮內膜炎。無明顯癥狀,性周期、發情和排卵均正常,但屢配不孕或配種受孕后發生流產,發情時從陰道中流出較多的渾濁或含有絮狀物的黏液。
3 治療方法
(1)沖洗子宮。沖洗子宮是治療急性和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有效方法。治療原則是清洗子宮,消除炎癥,通過使用抗生素達到凈化子宮的目的。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反復沖洗,直到回流液變得清亮為止。
(2)子宮灌注。用子宮沖洗器向子宮內灌注藥物。方法為:10%濃鹽水500mL,加入水溶性土霉素粉50g,每天灌注3次或隔天1次。通過直腸按壓子宮體使炎性產物排出。
(3)中藥療法。對于惡露不行子宮遲緩者,灌服益母生化散。方劑為:益母草50g,當歸120g,川芎、桃仁各45g,干姜(炮)、灸草各10g,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日1次,連用5天。依照病情可增減灌藥次數。中國農科院中獸醫研究所研制的清官液2號,由丹參、千里光、忍冬藤、紅花等組成,可治療各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炎,對早期急性子宮內膜炎療效較好。子宮灌注,100mL/次,隔日1次,3~4次為一個療程。
(4)激素配合療法。在發情周期的第16~17天,給患牛注射乙烯雌酚20mg,其目的是使子宮上皮細胞增生、黏膜充血、宮肌蠕動加強,有利于發情行為的充分體現和子宮炎癥的充分清除,然后再分別進行1次清洗和青霉素灌注。
(5)全身治療。根據全身狀況,可補液、補糖、補鹽和補堿。
4 綜合防治措施
(1)加強奶牛飼養管理和圍產期的衛生管理。合理添加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因子,注意青貯飼料、干草、塊莖塊根飼料和精料的合理搭配。產前加強運動,增強抗病能力。臨產前對奶牛后軀進行消毒,產后立即對牛陰門周圍用5%的碘酊消毒,注射催產素。產后1小時內喂服或灌服紅糖麩皮水(紅糖300g,麩皮300g,35℃溫水15kg)1~2次。產后6小時喂服宮炎凈250g可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炎的發生。對產后發病、體弱、消瘦的奶牛提前予以清宮治療,對有缺鈣先兆的奶牛要進行預防性補鈣。
(2)嚴格遵守人工授精操作規程。嚴格按照無菌化、程序化要求進行操作。對輸精用的輸精器、手套等物品嚴格進行消毒,徹底消毒母牛的外陰部,以免發生生殖器官感染。輸精時,輸精槍應緩慢穿過子宮頸皺褶,當子宮頸有阻力時不要強行穿越,以避免損傷子宮頸和子宮黏膜,輸精輸到子宮頸深處即可,并非越深受精率越高。
(任曉濤、哈吉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