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豬宰后同步檢疫是在屠宰過程中,對其頭蹄、胴體、臟器等應檢部位按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實施的檢疫,是非常重要的一道環節。筆者根據多年來從事生豬屠宰檢疫工作的實踐經驗,結合《生豬屠宰檢疫程序》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豬屠宰后同步檢疫方法,并對此進行了簡要介紹,以供各位同仁參考和借鑒。
實施生豬定點屠宰檢疫是防止動物疫病傳播,提高肉食品衛生質量,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宰后檢疫是生豬屠宰檢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后一道環節。只有按規定正確設置宰后檢疫點,并按一定的檢疫程序和要點,應用正確的檢疫方法進行宰后檢疫,才能夠檢出在宰前檢疫中難以檢出的疾病,并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保障上市銷售豬肉產品的安全。
1 宰后檢疫的基本方法及技術要求
1.1 宰后檢疫的基本方法
1.1.1 視檢
用肉眼觀察動物頭部、內臟、胴體的狀況是否正常,對有些疾病特征性的病變和癥狀可做出判定。
1.1.2 觸檢
用手或刀具觸摸、觸壓組織河和器官,判定其彈性和軟硬度是否正常。
1.1.3 剖檢
用檢驗刀具剖開被檢組織和器官,檢查其深層組織和器官內部是否正常。
1.1.4 嗅檢
用人的嗅覺探查組織和臟器有無異味,以判定肉品衛生質量。
1.2 宰后檢驗的技術要求
(1)檢疫人員必須具有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熟練的檢驗技能,并且要具有相關的資質證書。
(2)在生豬屠宰過程中,高速度的流水作業,要求官方獸醫在短時間內對屠宰生豬的健康狀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必須選擇最能反映肉尸病理狀態的器官和組織進行剖檢。
(3)下刀迅速準確,并嚴格按照農業部制定的檢疫程序操作,熟練操作。對每一頭豬的每一個應檢部位都要認真檢疫,以免漏檢和誤檢。
2 宰后同步檢疫流程
生豬的宰后檢疫分為頭部檢疫、內臟檢疫、胴體檢疫、旋毛蟲檢驗幾個環節。在操作時應對同一頭豬的頭、內臟、胴體等器官部位統一進行編號檢疫。主要器官部位以感官檢查和剖檢為主,旋毛蟲檢驗以鏡檢為主。
2.1 頭部檢疫
豬的頭部檢驗主要是檢驗豬的慢性局部炭疽病、口蹄疫、水泡病、結核、囊尾蚴等疫病的典型病變。
(1)放血后、褪毛前,剖檢左右頜下淋巴結,必要時剖檢咽后外側淋巴結,檢查局部性炭疽病、結核、化膿性感染等。
(2)剖檢左右兩側咬肌,固定頭部,從左右下頜骨外側平行切開兩側咬肌,充分暴露剖面,檢查有無囊尾蚴寄生。
(3)視檢吻突,鼻鏡,口腔黏膜等部位有無水泡、潰瘍、腫脹。注意檢查口蹄疫、水皰病、壞死桿菌病、放線菌病等傳染病。
2.2 內臟檢疫
內臟檢疫在宰后檢疫中尤為重要,因為大部分疾病不僅在肉尸及頭蹄上有變化,在內臟上也有明顯的病理變化;有些疾病只有在內臟上才會表現出特征性的病理變化。因此,宰后檢疫時內臟檢疫應該作為重點檢查部位。
2.2.1 肺臟檢驗
肺臟檢驗主要是檢查肺臟感染情況及肺臟疾病。首先視檢肺臟形狀、大小、色澤是否正常,觸摸肺葉有無結節、硬塊等,注意各種性質的炎癥變化及結核。剖檢左右支氣管淋巴結,注意有無各種病理變化。
2.2.2 脾臟檢驗
視檢脾臟形狀、大小、色澤、檢查有無腫脹、淤血、梗死,指壓被膜和實質彈性。剖檢脾髓。檢查是否患有豬瘟、豬丹毒、敗血型炭疽等疾病。
2.2.3 肝臟檢驗
視檢肝臟的形狀、大小、色澤以及寄生蟲包囊和結節等;指壓被膜和實質彈性;剖檢肝門淋巴結,觀察有無腫脹、充血、出血、壞死。注意檢查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必要時切開膽囊、膽管及肝臟實質,檢查有無寄生蟲。
2.2.4 心臟檢驗
首先仔細檢查心包,然后切開心包觀察心臟外形,視檢心包和心外膜,檢查心肌彈性,在與左縱溝平行的心臟后緣房室分界處縱向剖開心室,觀察二尖瓣、心肌、心內膜及血液凝固狀態。檢查有無病變。
2.2.5 胃腸檢驗
首先視檢胃腸漿膜,觀察胃腸漿膜有無異常,必要時剖檢胃腸,檢查黏膜。患豬丹毒時胃底部有出血;患豬瘟病時胃黏膜有點狀出血,腸系膜檢驗時要主要檢查弓形體病和其他傳染病。另外,要重點剖檢腸系膜淋巴結,觀察有無病理變化,是否患有無豬瘟、豬丹毒、敗血型炭疽等疾病。
2.2.6 腎臟檢驗
腎臟在患有很多傳染病時都有相應的變化,肉檢時特別重要。在檢查時,首先剝離腎包膜,觀察其外表,注意有無貧血、淤血、出血等變化,然后觸檢彈性和硬度。患豬丹毒病時腎臟充血、腫大,有出血斑點;患豬瘟病時腎臟貧血,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
2.3 胴體檢驗
2.3.1 整體檢查
檢查放血程度是否良好。如放血完全,又經淋巴結及其他項目的檢驗結果正常時,說明動物宰前健康 如肉尸放血不全,應進一步查明原因。檢查皮膚、皮下組織脂肪、肌肉、骨骼、胸腔、腹腔漿膜是否正常。
2.3.2 淋巴結檢查
胴體檢驗時必檢的淋巴結有肩前淋巴結、淺腹股溝淋巴結(乳房淋巴結)。剖檢時注意淋巴結外觀及剖面有無病理變化,如果發現可疑病變,必須增加對有關淋巴結的檢查。如深腹股溝淋巴結、髂內淋巴結和股前淋巴結等。
2.3.3 肌肉檢驗
在胴體檢驗時要進行肌肉檢查。檢查肌肉顏色、彈性、氣味是否正常。另外,要剖檢兩側深腰肌、股內側肌。深腰肌沿肌纖維方向切開,刀切口長13cm、深3cm;股內側肌縱切,刀切口長13cm、深3cm。主要檢查有無囊尾蚴、住肉孢子蟲。
2.4 旋毛蟲檢疫
取出豬的內臟之后,從橫膈膜肌腳左右各取25g~30g樣品與胴體編記同一號碼,檢驗時撕去肌膜進行肉眼觀察,然后用手術剪剪取12個~24個米粒大小的肉樣壓片置于50倍顯微鏡下, 或在旋毛蟲檢驗投影儀檢查。在進行肉眼觀察時,如果發現有針尖大小的小白點時,一定要專門剪取帶有小白點的部位進行鏡檢。如果發現有旋毛蟲時,要重新取樣進行復檢。
2.5 復檢
經上述初步檢驗后,還要作最后的復檢。復檢獸醫應對每一具胴體進行仔細的觀察,對一些漏檢、誤判部位進行補檢,對未摘除的甲狀腺、腎上腺和病變淋巴結進行摘除,確認無任何問題后在胴體上加蓋檢驗合格印訖印章。
3 宰后檢疫結果的處理
3.1 檢驗合格
經檢驗其品質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在胴體上加蓋檢疫合格印章,出具《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對分割包裝的肉品加施檢疫標志。
3.2 不合格
經檢疫不合格的胴體和臟器,應出具《動物檢疫處理通知單》,并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在相關人員的嚴格的監督下進行焚燒、深埋、濕化等方法予以銷毀。
3.3 記錄
詳細做好檢疫結果記錄,包括各個檢疫崗位的檢疫情況,病豬的主要病變、診斷結果及處理情況,并保存記錄2年以上。
(王俊偉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畜牧局動物衛生監督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