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奶牛業以及動物福利的發展,發現肢蹄病已經成為奶牛發病率較高的三大疾病(營養代謝病、乳房炎、肢蹄病)之一,對奶牛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肢蹄的健康關系著奶牛的高產、穩產和利用年限。奶牛肢蹄病發病率的高低跟牧區或牧場的管理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本文我們對奶牛肢蹄病的分類、發病原因及管理的重要性進行闡述。
1 奶牛肢蹄病的分類
根據奶牛發病的原因可以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有口蹄疫、蹄底潰瘍、趾間糜爛、腐蹄病等。而非傳染性蹄病包括蹄葉炎、牛蹄的變形等,這些疾病主要由代謝障礙、環境和遺傳等因素造成的。
2 奶牛肢蹄病的發病原因
2.1 奶牛日糧的營養因素
集約化飼養條件下,日糧精粗比不合理,礦物質鈣、磷、鋅、銅、硒和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供應不平衡、不足或吸收率較低都會導致肢蹄病臨床率的提高。
2.2 奶牛飼養的環境因素
未能及時清理舍內牛糞,導致有害微生物不斷繁殖,從而引起蹄底組織發生炎癥。舍內濕度過重,牛蹄長時間受污物浸漬,角質變軟,從而受病原菌的侵襲而發炎,發生肢蹄病。牛舍通風不良,氨氣聚集,在臨床上出現“粉蹄”現象。牛長期站立于堅硬粗糙的水泥地面,使軟化的角質過度磨損,引起蹄底部嚴重挫傷。棚舍地面斜度過大,過于光滑,又導致奶牛容易滑倒、劈叉,釀成肢體損傷。牛床舒適度不夠奶牛休息時間減少。運動場地面不合理,如過于窄小、泥濘、地面過硬等。擠奶或待擠時間過長等,易造成奶牛四肢疲勞,更會增加肢蹄與地面摩擦引發肢蹄病。
2.3 其他因素
比如奶牛的年齡、高產、遺傳因素、以及其他病理因素,如產后疾病、蹄變型、中毒等。
通過對奶牛肢蹄病的統計,我們發現90%的奶牛肢蹄病源于蹄部的病變,蹄部病變中90%發生在后蹄,而在后蹄病變中70%~90%發生在后蹄外側。這些與奶牛蹄殼結構和飼養環境有關。
3 合理的飼養管理
從上述發病的原因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合理的飼養管理條件可以明顯降低奶牛肢蹄病的發病率。這也與我們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飼養理念相一致。
3.1 合理的飼養
3.1.1 科學的配置日糧
根據奶牛不同生理階段的飼養標準配置全價日糧,注意飼料的精粗比以及鈣磷比,合理添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
3.1.2 合理的科學的布置牛場設施
要保證牛舍建的高大寬松、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必要的安裝大的風扇等。奶牛的運動場要合理,有遮陽設施,能夠順利排水;在通往奶廳的路上要有防滑措施,保證奶牛運動場及擠奶通道無異物,防止牛肢蹄的機械性損傷。牛床的軟硬度要合理舒適以減少奶牛肢蹄負重時間。
3.2 合理的管理
3.2.1 定期給奶牛做蹄浴
在擠奶廳回程通道處設蹄浴池,每次擠奶之后都可以對肢蹄進行一次清洗和藥物護理,在降低了發病率的同時也可以合理利用時間,減少勞動量和蹄浴液的使用量。藥浴時藥液深度以淹沒蹄部為宜。藥浴的目的主要是殺菌和使奶牛蹄殼變硬。
3.2.2 定期對奶牛進行修蹄和護蹄
結合春秋兩季對奶牛進行定期修蹄,保持正常蹄形,如有病變,及時治療,隨時修整。在妊娠3個月前和產后30天左右進行修蹄,青年奶牛也需要修蹄。
3.2.3 加強衛生消毒工作
及時清理圈舍及運動場地的糞便,定期對牛床、運動場等進行消毒,減少病菌的繁殖及對牛體的侵害。
3.2.4 加強飼養管理水平,增強奶牛體質,預防奶牛一些誘發疾病的發生。
3.2.5 合理的分群,妊娠后期牛和空懷牛及妊娠早期牛要分開飼養。不同時期奶牛飼養密度不同。
4 結束語
奶牛肢蹄病是一種預防大于治療的疾病,應該堅持“以防為主,養防結合,防治并舉”的原則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從而降低肢蹄病的發病率,以提高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
(公培濤 山東省臨沂市種畜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