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泊頭市一劉姓養雞戶打來電話說:“飼養的4000只海蘭褐43日齡雛雞發生急性死亡現象,發現蔫雞有4~5個小時就精神萎頓,衰竭而死,死亡速度很快。”我們于是趕到現場診斷。
1 臨床癥狀
該批雞共4000只,第一天發現蔫雞死亡20多只,第二天死亡50多只,蔫雞排黃白色稀便,有的帶綠色,死亡雞只爪子干枯,雞冠、肉髯青紫、呈嚴重脫水狀,死亡速度快。
2 解剖病變
病死雞心肌柔軟,心包積有淡黃色透明的滲出液或膠凍樣物。肝臟腫脹、顏色淡黃充血、點狀出血。腎腫大,泛白或暗黃色,腎小管擴張。肺瘀血水腫、外觀發黑,部分有氣囊炎,腿部和胸部肌肉泛白,胰腺有多灶性針尖狀壞死和肌胃糜爛。可視黏膜變淺,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的有出血帶,有的有出血點。
3 實驗室診斷
一般憑典型的心包積液,肝臟切片中見到嗜堿性核內包涵體即可診斷為安卡拉病,確診需做雞胚細胞培養進行病毒分離。
4 病原分析
病原為腺病毒,腺病毒主要引起腎炎、包涵體肝炎、心包積液、產蛋下降綜合癥等。C種腺病毒分為I、II、III亞群,I亞群(包涵體肝炎和安卡拉)、II亞群(出血性腸炎和相關病毒)、III亞群就是減蛋綜合癥(EDS-76)。
5 流行病學
自2015年5月份以來,在山東、河南、安徽等地流行的以心包積液為特點的死亡病癥,發病無特征,整籠死亡,添加抗菌藥死亡加速,死亡率高達10%~90%,以肉公雞,三黃雞,麻雞為主,有明顯死亡高峰期,籠養蛋雞發病率較低。
本病多發生于1~3周齡的肉雞、肉雜雞、麻雞,也可見于肉種雞和蛋雞。首次發現于巴基斯坦卡拉奇靠近安卡拉的地方,故又名安卡拉病。發病雞多于3周齡開始死亡,4~5周達高峰,高峰持續期4~8天,5~6周齡死亡減少。病程8~15天,死亡率達20%~80%,一般30%左右。本病可垂直傳播,也可水平傳播。雞感染后成為終身帶毒者,并可間歇性排毒,本病主要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流行。
6 治療
首選注射對抗本病毒抗體,同時用清熱解毒中藥加保肝護腎的中藥,3天后死亡停止。
7 防控措施
7.1 提高機體免疫力,肉雞可在1~21日齡,蛋雞在1~35日齡使用芪芍增免口服液(主要成分:黃芪、白芍、麥冬、淫羊藿等),促進機體免疫系統發育,增加其抗病力,可以大大減少本病的發病率。
7.2 控制種苗來源,加強飼養管理,減少誘因,降低發病損失。垂直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同時導致心包積水綜合癥的大多是FADV_4毒株,致病性大小不同,有些毒株可以獨立致病,而有些毒株的致病往往需要其他免疫仰制性疾病的合并感染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如法氏囊病毒、傳染性貧血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
7.3 飼料霉菌毒素超標等因素。保證飼料的質量,提高飼料抗氧化維生素的供應是有效防控疫病的重要手段。
7.4 由于心包積液,肺水腫會導致心臟和肺臟功能不全,影響心臟的泵血和肺臟的氣體交換功能,導致機體缺氧,因此一切不利于氧氣供應的因素對本病都有促進作用。因此在發病區,發病季節,注意養殖密度不要過大,勤清糞,有良好的通風環境,保證雞舍空氣清新,可有效降低發病雞群的傷亡率。
(王順超、左廣雙 河北省泊頭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