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地區是中國草地奶業的代表性地區,其奶業資源得天獨厚,是綠色奶業的代名詞。近年來,北方草原成就了一大批綠色乳品企業。但北方草原也存在對奶牛養殖不利的條件。
1 存在的問題
(1)草地型奶業供應鏈前端模式有待研究。北方草原地區發展草地型奶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草地型奶業是一種養殖成本低、奶質高、天然綠色和能夠開發高檔次產品的奶業。與之相配套的是適宜的奶牛品種、適宜本地區科學的養殖方法、保證高品質奶源的物流模式、綠色高檔奶制品的研發,以及高端消費市場的拓展。
(2)距離內地遙遠,有待整合低成本物流系統。北方草原地區處于我國最北端,以呼倫貝爾為為例,海拉爾市周邊為交通運輸最便利的地區,當地建有海拉爾機場,公路與鐵路也非常方便,這里也是奶牛養殖和奶制品企業最集中的地區。但海拉爾距內地路途遙遠,公路距北京1700多km,鐵路距北京2100多km,空運飛行一般2小時左右,海運需先陸運到營口港,這就給呼倫貝爾奶業的發展造成了天然的物流障礙。
(3)營銷有概念無實質,綠色品牌產品缺乏。內蒙古北方草原地區是世界著名的大草原,奶制品具有國內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對于呼倫貝爾市而言,目前當地的的主打產品仍是最低端的大包奶粉,雖然許多企業都有生產嬰幼兒奶粉的資質,但生產者幾乎為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奶源無保證。其他類高檔產品如巴氏奶當地無消費習慣,銷往外地物流亦無法保證。
在呼倫貝爾,聚集了許多國內的乳品企業加工廠,但這些企業只生產大包奶粉,即便如此,這些企業在國內乳業營銷宣傳戰中已經有了草原與綠色的依據。在奶源建設方面,國內某著名企業曾投入一定的力量,但無果而終。國內乳制品行業在呼倫貝爾市建廠生產的實質是為了打草原、綠色的品牌。相反,當地乳企卻在不停地努力,不斷開發新產品。然而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也只有采取跟隨戰略,真正能夠開發綠色有機產品并在市場中占有份額的仍屬罕見。
(4)供應鏈適應宏觀環境的政策缺乏,政府管控不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贏得市場的是能夠整合整個乳業供應鏈的,并且具有優秀供應鏈管理能力的企業。而乳業供應鏈的整合是與當地政府的政策和管控密切相關的。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賦予雀巢獨占當地鮮奶收購權的資格,再加上雀巢優秀的供應鏈管控能力,使得當地的奶牛養殖業發展良好,2012年平均2.70/kg的奶價,令奶牛養殖戶收益較好,企業得利更大。而在奶業競爭無序的海拉爾區和鄂溫克旗奶價卻低到1.80元/kg,企業管控奶源成為最大難題。
2 適宜的奶牛養殖模式
(1)綠色分散養殖模式。具有草地資源的牧區是綠色分散養殖的基礎。內蒙古北方草原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質飼草資源,配合以優良的奶牛品種,實行放牧養殖,規范技術操作,即可為生產具有獨特風味的乳制品提供生鮮乳。特別是呼倫貝爾市應實行季節性乳品生產,組織牧區乳業合作社,規范奶牛養殖數量與質量。要適應消費需求個性化的趨勢,生產高端巴氏奶,打造巴氏奶名優品牌。小型鮮乳冷藏車輛是綠色生鮮乳運輸的可靠保證。
(2)適度規模的標準化養殖模式。在北方農牧區交錯地帶,可借鑒荷蘭的牧場運作模式,提供優良的草場資源和標準化飼養設施,采用適度規模的標準化養殖模式,為生產綠色乳品提供原料乳。
(3)綠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模式。建設草原綠色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如呼倫貝爾海拉爾謝爾塔拉三河牛繁殖基地,擁有土地面積578km2、草場51.9萬畝、林地24.3萬畝,有基礎奶牛4000多頭,年產鮮奶2萬多噸,已經成為具有北方草原地區特色的高營養原料乳供應基地。
(4)調整與規范現有養殖模式。北方草原地區的養殖模式主要有農牧區散養、農牧區集中養殖和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各種養殖模式有其形成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根據國家乳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市場需求,借鑒其他先進乳業大國的成功養殖經驗,進行宏觀規劃是必要的。在偏遠落后地區,采取散戶養殖模式,可作為扶貧開發的項目,組織奶牛養殖合作社,同時由政府提供適當補貼。在飼料資源豐富的地區,可推行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對凡是資金實力達到足以投資千頭奶牛的牧場企業,政府應慎重給予資金補貼。5000頭以上的集中舍施標準化牧場對環境資源會造成破壞,應加以限制。北方草原地區受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因素制約,不宜發展大規模養殖,可借鑒荷蘭的家庭牧場模式,以100~300頭奶牛為限,發展中等規模經營。
(5)國際化奶牛養殖模式。具有國際化實力的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在北方草原地區建立養殖基地,利用國際化的養殖思路為企業提供奶源,并學習新西蘭模式建立乳品供應鏈,同時采用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方法,為拓展國際市場打好基礎。
3 奶牛養殖模式創新中的制度變遷供給
制度變遷供給是制度供給主體的一種制度安排的收益大于成本設計和推進制度變遷的活動。奶牛養殖模式的制度變遷需求主體是投資者,而制度變遷的供給主體是政府。因此,政府要根據宏觀環境與經濟發展及社會需求進行制度安排。奶牛養殖模式應根據每個地方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狀態進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上海不鼓勵當地進行奶牛養殖,而內蒙古把奶牛養殖作為發展農牧業的支柱。在奶牛養殖的優勢地區,當地政府應根據各地不同的特點鼓勵進行不同模式的養殖。建立針對不同產品的生鮮乳質量標準體系,而不是一個萬能的唯一生鮮乳標準。建立培植多種形式的奶牛養殖服務體系和利益保障機制,如扶持奶業聯合會。建立由政府、物流與乳品加工企業組成的生鮮乳質量安全生產監控、報告聯網系統,實行強制檢測、定期與不定期抽查、收集檢測及工廠檢測等制度,做到可追溯、全紀錄、全公開。鼓勵并扶持集約化、集團化的第三方生鮮乳物流企業運營,同時賦予其監督生鮮乳質量及必要的樣品送檢功能。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生鮮乳質量檢測與定價機制。
4 結論
奶牛養殖要依照當地的地理、資源、人口、技術與管理等實際,進行科學研究與論證,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選擇科學的養殖模式,所選定的養殖模式應該服水土、出效益、富民生、有發展。內蒙古北方草原地區牧場遼闊,傳統綠色養殖方式適宜草原地帶,新西蘭養殖模式可用以借鑒。以平原區為主的農牧業交錯地區,可以借鑒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養殖模式,即大規模養殖,但要限制規模養殖場數量,避免造成環境破壞和人畜爭地爭糧的不良局面。丘陵山地區域,可以借鑒荷蘭的養殖模式,以家庭牧場為主。
(白文懷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