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研究伊維菌素澆潑劑對綿羊體表寄生蟲的效果,本實驗在不同溫度下應用0.5%伊維菌素澆潑劑按0.2、0.5、0.8mg/kg·bw劑量對綿羊沿背中線皮膚一次澆潑給藥,并以不澆潑伊維菌素做對照,以羊顎虱和羊蜱蠅轉陰率為考察指標,評判不同劑量和不同溫度下伊維菌素澆潑劑驅殺綿羊體表寄生蟲效果。實驗結果表明,0.2mg/kg·bw、0.5mg/kg·bw和0.8mg/kg·bw伊維菌素澆潑劑對羊顎虱轉陰率分別為95%、100%和100%,對羊蜱蠅轉陰率分別為81.3%、85.7%和92.8%。隨著平均溫度從13.8℃升高到28.9℃,伊維菌素對羊顎虱和羊蜱蠅轉陰率逐漸降低。
1 材料
試驗動物。選取北京奧鑫牧業有限公司飼養的薩福克羊,羊群6個月內未使用過任何驅蟲藥物。在羊群中選取體重21~26kg、自然感染顎虱和羊蜱蠅的綿羊240只作為供試羊(已剪毛,毛茬長約1cm),并在同一條件下飼養。試驗藥品及器材。0.5%伊維菌素澆潑劑(購自內蒙古金河藥業有限公司)、OLYMPUS CX21光學顯微鏡、澆潑器、計數器和電子稱等。
2 方法
(1)試驗分組和處理。試驗前檢查羊體外寄生蟲的感染情況,選擇臨床檢查無其他疾病,有典型羊蜱蠅和羊顎虱臨床癥狀(脫毛、瘙癢、皮膚變厚變硬)的羊為試驗羊。試驗羊每只感染強度顎虱不低于4.0/dm2,羊蜱蠅不低于8.0/dm2。根據耳號逐只記錄蜱蠅和顎虱的感染強度(個/dm2),同時稱重記錄各羊只體重,給藥試驗期為15天。
按照羊蜱蠅和顎虱的感染強度將供藥試驗的80只羊搭配平均分成4組,分別編號Ⅰ、Ⅱ、Ⅲ、Ⅳ,各組單獨圈養以自身所帶耳號作為組內編號。Ⅰ~Ⅲ組的給藥劑量分別是0.2mg/kg、0.5mg/kg和0.8mg/kg;Ⅳ組為空白對照組,不給任何藥物。處理方法都是采用澆潑法,根據前期記錄各試驗羊的體重,將伊維菌素澆潑劑按試驗預定劑量稱取所需重量,用專用澆潑器進行配制,定容到100mL,藥物用100mL飲用水稀釋,沿羊背中線由肩胛向后淋至肷部。分別記錄用藥5天、10天和15天時的寄生蟲數量,從而分析不同劑量的伊維菌素對羊體表寄生蟲驅殺效果。
本次試驗共分3期。期間平均溫度分別為13.8℃、21.3℃和28.9℃,給藥時間均為15天。處理方法同為藥物用100mL飲用水稀釋,沿羊背中線由肩胛向后淋至肷部。給藥后記錄Ⅰ~Ⅳ組羊圈內所設溫度計顯示當天最高氣溫,連續記錄15天,以求得該試驗期的平均溫度。
(2)療效判定。依據試驗組和對照組記錄從體表等部分檢出的羊顎虱和羊蜱蠅的數量,將1~3期試驗同一劑量組驅蟲效果數據進行處理,獲取各劑量組平均驅蟲效果,以各組試驗前初始陽性羊只數為基數,計算各試驗組的轉陰率。轉陰率(%)=驅蟲后轉陰羊只數/驅蟲前陽性羊只數×100%。
3 結果與分析
(1)不同劑量下對綿羊體表寄生蟲驅殺效果試驗。藥物對羊體表寄生蟲的驅殺效果較為明顯的時間為10天左右,所以可取10天的結果做一簡要分析。試驗組Ⅰ用藥前感染顎虱率為70.0%和感染蜱蠅80.0%,用藥后10天轉陰率分別為42.9%和37.5%;試驗組Ⅱ用藥前感染率為60.0%和70.0%,用藥后10天轉陰率分別為58.3%和42.9%;試驗組Ⅲ用藥期感染率為70.0%和70.0%,用藥后10天轉陰率率分別為78.6%和57.1%;對照組Ⅳ綿羊給藥前陽性率分別為60.0%和65.0%,試驗后10天陽性率分別為75%和95%,有明顯上升。
試驗組Ⅱ伊維菌素澆潑劑0.5mg/kg體重試驗組與試驗組Ⅲ伊維菌素澆潑劑0.8mg/kg體重試驗組的驅蟲效果均較好,給藥后15天對綿羊顎虱的轉陰率均為100%,對羊蜱蠅的轉陰率分別為85.7%和92.8%,取得了良好的驅殺效果。考慮經濟成本在內,應選用試驗組Ⅱ0.5mg/kg 劑量較為適宜。試驗組Ⅰ伊維菌素澆潑劑0.2mg/kg體重試驗組給藥后15天羊顎虱和羊蜱蠅的轉陰率分別為95.0%和81.3%,經檢驗0.2mg/kg體重劑量與0.5mg/kg體重劑量的羊蜱蠅轉陰率和羊顎虱轉陰率比較,后者有更好的轉陰率。
(2)不同溫度下對綿羊體表寄生蟲驅殺效果試驗。本次試驗共分3期,分別在3月初、4月初和5月初進行,各次試驗的平均溫度為13.8℃、21.3℃和28.9℃。各溫度下,Ⅰ~Ⅲ試驗組在第三期試驗給藥15天后轉陰率低于85%。這和當時環境溫度較高、寄生蟲繁殖快有關。第一期和第二期試驗各組均達到有效驅殺效果,驅殺率在85%以上。
(彭曉宇 山東省榮成市嶗山畜牧獸醫站;孫麗麗 山東省榮成市蔭子畜牧獸醫站;姜丹 山東省榮成嶗山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