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約化養殖場,母豬便秘發生率較高,大約為20%~35%,是養豬中最困擾的問題之一。在夏季,據不完全統計,大約60%的母豬有便秘現象。主要引起的臨床癥狀為母豬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排糞困難,糞球干硬如算盤珠狀。
母豬便秘發生的原因無外乎母豬內分泌失調引起的虛火旺盛、胃腸蠕動減慢;患有一些熱源性疾病也會引起便秘,如豬瘟(多見于溫和型)、藍耳病等感染;缺乏運動;飼料配制不當、藥物使用不當等;以上各種原因引起的飲水不足是母豬便秘的重要誘因。
便秘的后果是母豬出現產程延長甚至難產,嚴重者體溫升高、誘發乳房炎-子宮炎-無乳綜合征及出現死胎、仔豬腹瀉、泌乳量減少導致仔豬斷奶后體重下降,使豬場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養豬在線認為“治療”便秘應從飼養管理上入手:
(一)加強環境的控制
(二)為母豬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
(三)增加飲水:妊娠期間每天每頭豬飲水不應少于8L,在泌乳期間每天每頭豬不應少于15L;
(四)適當運動。母豬在妊娠中期(配種20天后至妊娠100天)應讓母豬有適當的運動和光照。有利于促進胎兒正常發育和防止便秘與難產。根據自己豬場情況合理安排;
(五)合理調節日糧。根據母豬的飼養標準設計合理的配方,滿足不同階段、不同生理狀態下的營養需要,提供合適的能量水平;
(六)合理使用藥物。硫酸鈉、硫酸鎂、大黃或人工鹽。也可用溫(冬季尤其考慮)肥皂水深部灌腸(但懷孕母豬除外,忌用強瀉劑)。
總之,便秘在規模化豬場中常見,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我們應把管理提到議事日程,強調“管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指導思想和養豬模式,把飼養管理放在養豬業的重中之重,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