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東傳統的水禽生產主要是與養魚聯合生產模式,是長期以來資源綜合利用的最佳模式之一。但是這種模式不適合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并且會對水域造成污染。本文介紹了廣東水禽傳統養殖模式的優點及存在問題,并從環境保護和水禽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角度介紹了旱養、半旱養養殖模式,為探討新的水禽養殖模式,減少水禽養殖傳統模式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物安全隱患提供依據。
在畜牧養殖業中水禽是指“三鳥”中的鴨鵝。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禽生產國,2015年世界肉鴨、肉鵝出欄量分別約為45億只、5.1億只,中國出欄量分別約為28.62億只、4.6億只,分別占世界總出欄量的68.4%和90%。廣東省海岸線漫長、河涌水庫眾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水禽養殖。經過廣大勞動人民的長期選育,廣東具有豐富的水禽種質資源,地方品種有馬崗鵝、陽江鵝、獅頭鵝、清遠烏鬃鵝和中山麻鴨等,近年來一些高校和育種公司也培育出了肉鴨配套系,如仙湖肉鴨配套系、三水白鴨配套系和溫氏天露白羽番鴨配套系等。優越的自然條件、人民的消費習慣和科學技術的支撐,使廣東成為我國水禽產品的生產大省和消費大省,被譽為“水禽之鄉”。2015年全省鴨和鵝的飼養量達2.57億只和7 245.2萬只,分別占全國的5.64%、3.61%。廣東省發展水禽業具有品種、市場、自然條件和勞力等諸多優勢,近年來養殖規模趨向穩定,養殖模式逐步從農戶自繁自養的傳統模式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為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但是,現行的水禽養殖模式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如仍然以家庭規模飼養為主,養殖場開放,設備簡陋,不配備環保設施,造成環境污染,疾病的防御體系不完善等,養殖環節中對水體的污染也日益加劇。因此,水禽養殖業與養豬、養雞等產業一樣面臨環保壓力大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廣東水禽傳統養殖模式進行分析,介紹各種養殖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為探討新的水禽養殖模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消除水禽養殖傳統模式造成的生物安全隱患提供依據。
1 廣東水禽養殖的主要模式以及存在問題
1.1 水禽-魚聯養生產模式
鴨-魚聯養生產、鵝-魚聯養生產的養殖模式是廣東較常見的養殖模式,在過去的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里是資源綜合利用的較好模式之一。這種生產模式一般是在魚塘或者是水庫岸邊建造一個簡單的開放式或半開放式鴨、鵝舍,在鴨、鵝舍和水面間建造一個運動場,并在水上圍出一定范圍的區域作為鴨、鵝水上活動的區域。鴨、鵝排入水中的糞便可以直接作為魚的餌料,并且糞便中的有機物可以培育水質、促進水體浮游生物生長并作為魚的餌料,從而減少飼料消耗;魚塘養鴨、鵝還可為魚增氧,兩者互利共同發展,符合生態規律。
水禽-魚聯合生產模式的優勢是在適度規模、合理養殖密度的前提條件下產生的。一旦大規模、高密度養殖水禽,這種生產模式存在較多問題。一是污染水體,破壞水體生態平衡,不符合當前的環保要求。鴨鵝養殖戶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效益最大化,在有限的水面飼養較多的鴨鵝,向水體內排放過多的糞便,加上鴨鵝養殖戶基本沒有水質凈化設備,被污染的養殖塘水沒有經過凈化和消毒處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涌、湖泊中,會導致水體被嚴重污染。被鴨鵝糞便污染的水中含有豐富的氮、磷,致使水體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水體表面的藍藻、綠藻以氮和磷為營養大量增殖瘋長,形成一層綠色覆蓋層,致使底層堆積的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產生有害氣體,一些浮游生物死亡后也產生生物毒素,這些都會傷害水體中自然生長的魚類,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平衡。二是對種用水禽有較大的危害。在水禽-魚共養生產模式中,一般會在運動場正常供給干凈的飲水。但在下水時還會飲用池塘水。池塘一旦受污染,水中的大量致病菌和內毒素也將影響水禽健康。實驗也表明水禽飲用了含有較多有害革蘭陰性菌的塘水后將直接導致血漿內毒素上升,種用水禽繁殖性能下降,種蛋死胚率上升。來自水體污染嚴重的水禽種蛋受精率低、孵化率低,孵化出來的商品雛大量出現腹部收縮不足、體質先天條件差。這些商品雛在生產中飼料報酬低、存活率低、個體間差異大及弱小比例大,直接影響經濟效益。三是存在著嚴重的生物安全隱患。鴨鵝腸道中的有害菌隨糞便排到水體以后,利用糞便中的有機物增殖,造成水體中有害細菌嚴重超標。研究表明,水禽(鴨)流感病毒主要是嗜腸道型的,其復制主要在大腸而非呼吸道,因此病毒能以較高滴度從糞便中排出而污染水域及其飼養場所。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的傳播以糞-口途徑為主,當病毒回傳到家養水禽時,又在腸道內復制出高濃度的病毒,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環境和水體。水禽飼養環境是開放水域,容易與野鳥接觸,野鳥也起著禽流感病毒庫和傳播者的作用,因而更加重了禽流感疫情暴發的風險。
1.2 地面平養模式
地面平養是肉鴨、蛋鴨和肉鵝常用的一種養殖模式。這種養殖模式是在養殖場地建設有開放或半開放水禽舍,在運動場上開挖水池供水禽洗浴之用。該模式屬于舍飼,使水禽既可以接觸到陽光和新鮮空氣又能避免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與水禽-魚共養模式相比,對自然環境污染相對較少,便于衛生防疫,生物安全級別有所提高。但是,地面平養模式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糞便直接污染羽毛和鴨蛋,降低了產品的商品價值。同時增加了各種病原菌感染的機會,也存在水池面積較小故池水易受有害菌污染的問題,需要經常換水以降低細菌密度。污染的洗浴池水未經消毒和凈化處理直接排放同樣會對大環境造成污染。
1.3 高床架養模式
這種養殖模式常用于飼養肉鴨、肉鵝。根據肉鴨養殖場(戶)的場地條件不同分2種方式:一種是在魚塘上用竹子等材料建造一個高度適宜的架床,上有遮陽避雨的屋頂,肉鴨、肉鵝在架床上采食、飲水及活動,糞便漏到魚塘中作為魚的餌料;另一種是在舍內建造架床,肉鴨排泄的糞便漏到地面人工清走送入沼氣池發酵。這種模式有較多優點:①鴨鵝不直接與糞便接觸,可以減少有害菌的危害,降低發病率;②由于是在舍內養殖,減少了惡劣氣象條件的影響;③提高了鴨鵝的成活率、飼料利用率、增重率、整齊度和出欄率等生產性能指標;④由于衛生條件改善和便于消毒,可以適當提高養殖密度。但是這種養殖模式也存在缺點:①肉用水禽容易患胸囊腫和腿病;②魚塘上高架床養殖時要考慮鴨鵝的數量與水面面積相適應,鴨鵝數量過多同樣會造成魚塘水被有害菌和內毒素污染,排放出去后也會對大環境造成污染和生物安全隱患。
2 廣東水禽養殖模式發展方向探索
我國畜牧業的未來趨勢是向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有些傳統的水禽養殖模式如鴨稻共作、林下養鵝和發酵床養鴨等雖然對環境不造成污染、能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但是這些養殖模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養殖,不可能全面推廣,只能作為水禽養殖的補充。水禽產業作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順應畜牧業的發展趨勢,必須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之路。隨著我國畜牧業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畜牧科技工作者不斷探索水禽的養殖模式,如水禽的旱養、半旱養、圈養和籠養等養殖模式悄然興起。
2.1 廣東灰鵝種鵝離岸網上半旱養模式
廣東灰鵝種鵝必須在水中才能很好地完成交配活動,從而使母鵝所產種蛋具有較高的受精率。傳統的養殖模式大多是利用河流、湖泊和池塘水面進行生產,主要弊端是對水環境造成污染。離岸網上半旱養模式是圈養的一種,技術關鍵點是讓種鵝在網片上平養,同時離開池塘、河流等自然水面,對產生的污水和糞便進行消納處理,既避免了對水環境的污染又不改變其生活習性。
這種養殖模式的場地主要由種鵝舍、運動場、嬉水池、格柵沉淀池和污水凈化設施等組成。種鵝舍飼養種鵝以3~3.5只/m2計算,陸地運動場應為舍內面積的1.5~2倍,嬉水池面積應為舍內面積的0.5~1倍,水深0.5~1 m為宜。在生產管理上,控制種鵝每天定時下水2~4小時,下水時間安排在早上放鵝后和傍晚關鵝之前,這兩段時間種鵝交配頻繁,這樣可以減少糞便在水中的排放量。同時,及時收集鵝舍和運動場上的固體糞便集中發酵處理生產有機肥料。對于嬉水池中的污水,在污水凈化設施中處理,達標后排放或者再利用。
2.2 蛋鴨立體籠養模式
近年來,國內一些養殖企業采用蛋鴨立體籠養模式,使蛋鴨的成活率、飼料利用率和產蛋率等生產性能指標均高于放養的蛋鴨,說明蛋鴨立體籠養模式是可行的。這種養殖模式的優點是便于推行蛋鴨的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排糞點相對集中,便于收集處理,產生污水少,不污染大水面;同時能夠充分利用鴨舍的空間,節約鴨場用地;鴨舍內的照明、通風、保溫和清糞等可實現自動化控制;由于鴨籠設計有斜坡蛋槽用于收集鴨蛋,防止鴨蛋受到污染,使鴨蛋不用清洗、打蠟就可以直接上市。
2.3 肉用水禽獨立式高床架養模式
廣東現有的肉鴨、肉鵝高床架養大多是建在魚塘上,糞便直接作為魚的餌料,如果養殖規模與水面面積搭配不合理,會造成水環境污染,實質上是水禽-魚聯養生產模式的一種。獨立式高床架養是與養魚生產分離、有獨立配套的糞便處理設施的一種養殖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不受水面大小的限制,養殖環境便于控制,可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適合現代水禽養殖企業采用。
3 小結
在過去的幾十年甚至更久,廣東的水禽生產模式主要是與魚聯養生產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有較多優點,但不適合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并且會對水域造成污染。自2015年“史上最嚴”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廣東水禽傳統生產模式受到了重創,倒逼水禽養殖模式不斷創新。目前,水禽養殖業界推薦的旱養、半旱養模式雖然存在生產設施和環保設施投資大,特別是配套的環保設施投資比例占總投資的30%~40%,但因為這些模式適合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因此,這仍然是水禽養殖模式的發展方向。
(黃子軒 茂名市茂南區山閣鎮動物衛生監督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