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非洲豬瘟病毒(ASFV)感染與入侵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ASFV 感染早期自噬促進衣殼蛋白 p72 的降解和病毒衣殼解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病毒學雜志(Journal of Virology)》雜志上。
非洲豬瘟(ASF)是由ASFV引起的家豬和野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已經給世界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早期研究表明,非洲豬瘟病毒主要采用胞吞和巨胞飲兩種方式進入宿主細胞,病毒進入細胞后如何脫衣殼并開始子代病毒的復制,其分子機制尚未得到闡明。
該研究發現ASFV感染早期,部分病毒粒子進入自噬溶酶體完成病毒的脫衣殼,促進病毒復制。為了闡明其作用機制,宋潔等利用免疫熒光技術發現ASFV感染早期標記的病毒粒子與自噬體標志物共定位,且部分病毒粒子可進入自噬溶酶體。研究發現病毒粒子衣殼蛋白 p72被E3 泛素連接酶 Stub1泛素化,泛素化的p72 在分子伴侶HSPA8的介導下與自噬受體p62結合進入自噬體,隨后在自噬溶酶體中完成病毒脫衣殼過程,促進病毒基因組的釋放和病毒早期復制。該研究揭示了ASFV一種新的脫衣殼機制,為理解 ASFV 感染和入侵機制提供了新視角,為開發抗 ASFV 藥物提供了新的靶點。
基礎免疫創新團隊博士研究生宋潔和李江南副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翁長江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21A20256)和重點研發計劃(2021YFD1800100)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