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草場退化,草畜矛盾日益尖銳,加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傳統的養殖方式面臨著嚴重挑戰,直接影響牧民收入。因此牧民要想脫貧致富,就必須進行品種改良,必須改變畜牧生產經營方式。
品種改良是提高畜群質量、增加養殖效益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職能的發揮直接關系到養殖戶的切身利益,影響著畜牧業的高效益發展。沒有好的良種,就難以有高產性能。
錫盟的草原畜牧業仍處于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的起步階段,特別是草原畜牧業的脆弱性和季節性依然存在,草畜矛盾日益尖銳,加之環境惡化,草場退化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都向傳統草原畜牧業提出了嚴竣的挑戰。因此必須要改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向科學的現代化畜牧業經營方式轉變。品種改良就是其中一條主要的發展思路。從錫盟的實際情況來看,只有通過牛的品種改良,用品質好、生產力高的優秀種公牛與一些地方品種和部分改良品種進行改良雜交,來提高錫盟家畜的品質質量,形成部分優良品種區域化,以提高家畜的市場價值和競爭力,增加農牧民的收入。
1 牛品種改良的方式
錫盟現在所采用的改良方式主要是牛的人工授精和本交改良。胚胎移植技術因技術難點高、費用大只作為輔助方法少量地采用。
(1)人工授精。是指用人為的方法(人工或機械)代替自然配種使母畜受胎妊娠、正常繁殖后代的一種技術,主要包括采精、精液檢查、稀釋、保存、運輸和輸精等主要技術環節。人工授精大大提高了公畜的配種能力,特別是牛冷凍精液在人工授精中的推廣應用,使一頭優秀公牛每年最高可配數萬頭母牛,從而減少了種公畜的飼養數量,降低了生產費用。
(2)本交改良。就是用高代雜種種畜或純種種畜對本地家畜進行本交雜交改良,以達到獲得改良畜的過程。技術要求錫盟一般牛需雜三代以上改良?;蚣兎N牛,比例一般在1∶20~25以內。
2 改良的方法和措施
(1)早期牛改良工作。1950年錫盟創建種畜場,引進三河牛進行改良蒙古牛實驗。1955~1973年錫盟大部分地區開始用三河種公牛進行本交改良。
(2)黃牛改良承包制。1992~1995年期間,確定了盟、旗縣、蘇木和嘎查四級承包區,推廣的品種有安格斯、利木贊和夏洛來。累計改良59.3萬頭。
(3)建立牛種子工程目標。錫盟的目標是到2000年底種公畜良種比重達到71%,改良種比重達到55%以上,出欄肉牛平均產肉量達到120kg以上。從1998~2000年底,共完成黃牛改良配種78.1萬頭,其中冷凍精液配種22.6萬頭,推廣高代雜種公牛3442頭。改良的技術路線為農區全部進行人工授精,牧區采用本交和人工授精相結合的方法。
(4)啟動牛品種優化工程。針對錫盟的實際情況和多年來的改良飼養等經驗,在牛的改良上選用了西門塔爾乳肉兼用型牛。該牛成年公牛體重1100~1300kg、母牛670~800kg,犢牛初生重為公犢 45kg、母犢44kg,公牛經育肥后屠宰可以達到65%,平均日增重為1500g,泌乳期產奶量4070kg,乳脂率3.9%。錫盟選擇西門塔爾牛常年飼養,其原因是西門塔爾牛具有耐粗飼和適應性強的特點。從2003~2005年錫盟牛改良采取冷配全部使用優質的西門塔爾牛的冷凍精液,本交改良全部使用三代以上合格西門塔爾種公牛。三年內累計完成改良配種84.1萬頭,其中人工授精44.5萬頭,建立標準化配種站1357處。
(5)黃牛改良工作全面推進。2005年后錫盟全面推進牛品種改良,本交用的種公牛每兩年定期調換,防止血液回流,公母比例保持在1∶20以內。從2006~2015年,黃牛冷配技術覆蓋了全盟50個蘇木鄉鎮3.7萬戶,累計完成冷配316.8萬頭,受配率和受胎率分別達到87.02%和97.87%;犢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和牛良改比重分別達到98.96%、77.42%和96.1%。改良肉牛存欄從2005年的8.8萬頭增加到2015年的57.8萬頭。合格種公牛1.5萬頭,建立西門塔爾核心群173群。
3 家畜改良與選育育種
在家畜改良大力推廣的同時,必須注意品種的選育工作,選擇那些生產性能好、生長速度快、產品質量高、適應性好、抗病力強、改良效果好、成本投放低的品種進行養殖培育和擴大種群,加快發展。
4 利用好公畜與保護好母畜
(1)利用好公畜。原則上是特一級公畜充分使用,盡量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擴大其利用范圍。而對二、三級公畜則只能控制使用,同時還應注意,同一頭公畜在一個畜群的使用年限不能過長(一般是兩年),要及時作好種畜交換和血緣更新工作。對改良到一定程度的畜群切忌不能使用本地土種公畜或低代雜種公畜來配種,以免使血統倒流,改良后退。
對那些數量較大的優良品種公畜,應以旗、蘇木或嘎查為單位統一管理,即配種時期分散到畜群使用,非配種期則集中飼養,在有條件的嘎查和蘇木協商調換種畜。這樣對保證公畜健康和提高配種利用率都有好處。
(2)對母畜的保護。母畜是繁殖后代的基礎,保護和飼養好母畜,尤其是保護好改良母畜是發展畜牧業的根本。只有保護和利用好改良母畜,才能加快錫盟牛改良的進程,使群體質量得以提高,增加農牧民收入。
(李春明 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盟畜牧工作站;皇甫九茹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吳志林、于江 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盟畜牧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