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山羊焦蟲病屬于血液寄生蟲病,以持續高溫和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隨著病程的發展,病羊會呈現出眼結膜蒼白、黃染、貧血和血紅蛋白尿等狀態,不僅對絨山羊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如何診治絨山羊焦蟲病,已經成為養殖戶關注的焦點。基于此,筆者對該病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診斷方法與防治措施進行介紹,供廣大養殖者參考。
1 發病原因
絨山羊焦蟲病是一種由巴貝斯蟲所引起的需硬蜱傳播的血液原蟲病,3~10月份為主要發病期,4~5月份為發病高峰期,羔羊與幼羊容易被感染,較少見2歲以上的成年羊發病。絨山羊焦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涉及三個方面:(1)養殖人員缺乏對焦蟲病的認識,致使羊群進入有硬蜱生存的草場,誘發焦蟲病。(2)養殖人員對焦蟲病的預防措施不了解, 從而增加了發病的幾率。(3)飼養環境差,消毒滅蟲工作未落到實處。
2 臨床癥狀
該病的發病以急性為主,病期約為1周,個別病羊會突然死亡。一旦發病,病羊體溫迅速上升,可達到40~41.5℃。起初眼結膜出現潮紅,隨之變為蒼白,而且伴有輕度黃疸,呈現出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和便秘等癥狀。喜臥,腸蠕動遲緩,逐漸消瘦。發病初期,糞便干燥,后期拉稀,糞便為褐色,伴隨有惡臭,甚至出除混有黏液及血液的糞便,或者排具有特征性的血紅蛋白尿。體表有淋巴結,以肩前淋巴結表現最為突出。一般情況下,一側大一側小,較少見兩側都腫大的現象。觸診時,伴有疼痛感,起初較硬,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漸變得柔軟,慢慢恢復至正常狀態。
3 診斷
(1)病理剖檢。在剖檢死羊的基礎上,分析病理變化。病羊尸體十分消瘦,血液較稀薄,皮下脂肪呈膠凍樣,伴有出血癥狀。 全身淋巴結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腫脹,肩前、腸系膜和肺等較為明顯,切面存在大量汁液。腎為黃褐色,伴隨有小點狀出血和結節。
(2)診斷。將血液涂片送至實驗室檢測,經由血液涂片姬姆薩染色,鏡檢紅細胞中發現蟲體即可確診。其中,病原體以梨籽形為表現形式,存在于羊紅細胞內,蟲體原生質為淺藍色,染色質為暗紅色,紅細胞半徑略低于蟲體長度,蟲體主要位于紅細胞中央,可確定其為雙芽巴貝斯蟲。根據流行季節,以及臨床上出現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和高熱等癥狀,即可確診。
4 防治措施
(1)治療。首先實施全群滅蜱,以25ppm溴氰菊酯乳油劑為基礎,制作成浴液,對羊群進行洗浴除蜱處理。其次,以標準為3.3mg/kg 劑量的三氮脒(血蟲凈),聯合以0.2ml/kg為標準的安乃近,稀釋為溶液,采用深部肌肉注射方式,注入體內,每日1次,連續治療3天。到第4天,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入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以0.1mL/kg為標準,每日1次,連續治療3天,基本上可達到治愈效果。最后,對于病情十分嚴重的病羊,在以上治療基礎上,每日灌服2次消食健胃散,以250mL0.9%氯化鈉與250mL5%葡萄糖為基礎,聯合0.5g樟腦磺酸鈉、0.2g維生素C和5mg地塞米松磷酸鈉,采用靜脈滴注方式注入,每日2次,連續治療2~3天。以病羊體溫為依據,適當給予降溫藥,如安乃近。
(2)預防。第一,蜱與絨山羊焦蟲病存在密切聯系,可見預防焦蟲病的關鍵在于滅蜱。由于春夏為該病的多發季節,因此要定期使用3%敵百蟲或0.05%雙甲脒進行藥浴,以達到滅蜱的目的。第二,以2mg/kg為標準,將貝尼爾稀釋為 5%的溶液,采用深部肌肉注射方式注入,每月1次。第三,做好消毒工作,及時打掃羊圈,對于新引進的養只,需在隔離觀察的基礎上,落實檢疫工作。
5 小結
絨山羊焦蟲病具有發病率高的特點,容易導致病羊大批死亡。目前,絨山羊焦蟲病逐漸得到養殖戶的關注。養殖戶應主動學習絨山羊焦蟲病的相關知識,掌握焦蟲病的預防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降低發病率。
(丁世偉 遼寧省遼寧絨山羊原種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