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12小時內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的癥狀。無布病地區,健康奶牛在正常分娩后胎衣不下的發病率約為3%~12%,平均為7%;異常分娩的奶牛,如雙胎、難產、流產、早產以及感染布病的牛群,胎衣不下的發病率為20%~50%,甚至更高。胎衣不下不但能引起產奶量下降,還可引起子宮內膜炎癥和子宮復舊延遲,從而導致不孕,致使許多奶牛被提前淘汰。因此,探討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病率,是目前奶牛業生產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 病因分析
(1)營養方面。妊娠期間營養不良,飼料中缺乏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或在干奶期營養過高或過低而使動物過胖(體況超過4分)或過瘦。飼喂變質的飼料,可使胎盤內絨毛和腺窩壁間組織壞死,從而影響胎盤分離。
(2)疾病方面。患慢性子宮內膜炎和布氏桿菌病的動物易患奶牛胎衣不下。子宮遲緩、胎膜積水、胎水過多、雙胎、產道及子宮損傷、難產、早產和胎兒過大均可引起子宮收縮乏力而發生奶牛胎衣不下。懷孕期間子宮受到感染(如李氏桿菌、沙門氏菌、胎兒弧菌、生殖道支原體、霉菌、毛滴蟲、弓形體或病毒等造成的感染),從而發生子宮內膜炎及胎盤炎,導致結締組織增生,可使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發生粘連。另外,在生產實踐中,一旦產房發生一例胎衣不下,此后緊接著分娩的母牛,尤其是臨近母牛,幾乎都要發生胎衣不下或者產后子宮炎。如果更換產房則胎衣不下的發病率迅速下降。從流行病學考慮,產房中一旦存在某種致病性很強的病原微生物,牛在等待分娩的過程中生殖道會發生感染,引起急性子宮炎、子宮松弛和胎衣不下,然后繼發成胎盤炎和子宮炎。
(3)氣候及飼養管理。炎熱、低氣壓和高溫等氣侯因素,也可助長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生。妊娠后期運動不足,長期光照不足均可引發此病。晚期流產及早期引產引起內分泌對分娩控制失調,影響胎盤成熟及產后子宮的正常收縮活動。
(4)其他因素。如用外源性藥物如皮質類固醇引產的牛肯定發生奶牛胎衣不下。熱應激和圍產期低血鈣容易導致胎衣不下。
2 防治措施
(1)子宮投藥法。不用手術摘除,直接向子宮內投放抗生素,這種方法平均5天左右就可自然排出胎衣。在排出的同時要再一次向子宮內投放抗生素,由于這種方法對今后繁殖有益處,所以近年來采用這種方法的逐漸增多。
(2)鈣制劑療法。對于經常發生胎衣停滯的經產牛及高產母牛,在其產犢時應該立刻給予靜脈注射鈣制劑,鈣制劑可以增強子宮收縮,促進胎衣排出。
(3)激素療法。一般常用的是促使子宮頸口開張和收縮的激素。每天注射雌激素1次,連用2~3天。
(4)綜合性療法。對出現發燒或食欲減退的牛,還要給予全身性抗生素類藥物。無論哪種治療方法,對胎衣停滯的牛在分娩后1個月左右,都要檢查一次子宮恢復的狀態,以便根據臨床癥狀進一步對癥治療。
(5)中藥治療法。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胎衣不下主要是母牛產后無力、風冷相干,致使血脈受寒,瘀血郁結所致。通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原因,有氣虛和氣血凝滯兩種。對氣虛型要以“補氣益血,佐以行瘀”為治則,氣血凝滯型則以“活血化瘀”為治則。預防選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促進子宮收縮的中藥。如楊玉成等于奶牛產前30天開始給奶牛添加中藥“防滯靈”(由黨參、黃芪、當歸、白術等15味中藥組成),每頭每日100g,至分娩為止。張東明(1997)用熟地、當歸、芍藥、甘草、肉桂、炒黑大豆等中藥組成黑神散加味對該病治愈率較高。
(任曉濤、張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