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又稱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該病能引起母豬發情延遲,妊娠率下降,屢配不孕,妊娠母豬流產,產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以及仔豬的呼吸困難和高死亡率。合理的免疫接種能夠降低發病幾率,減輕發病癥狀。
1 發病原因
由于池州市梅雨季節的雨量很大,養殖場的地勢較周圍地勢低洼,雨水聚集在養殖場周圍,污染了養殖場。雨量大,飼料發霉,被霉菌污染。防蚊蠅工作沒有做到位。免疫接種計劃不到位,有很多的豬沒有按時、及時接受免疫接種,加大了發病的危險性。養殖場應用的是有機發酵床技術,但是技術應用不合理。發酵床墊料太厚,不透風、不透氣,沒有定時翻料,使很多病毒和細菌不能被發酵床里的有益菌分解。
2 流行特點
病豬、無癥狀帶毒豬、康復豬、感染母豬所產仔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環境和用具均具有傳染性,此外受感染活豬流動也是豬群疫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是豬群中藍耳病病毒的主要宿主。此病毒能夠經空氣傳播,并可通過呼吸道感染,也可經子宮途徑垂直傳播給仔豬。受感染活豬流動也是豬群疫病傳播的主要途徑。
3 臨床癥狀
患病母豬不食,體溫升高,精神萎靡,呼吸困難,咳嗽,倦怠。其中有少數母豬耳部、腹部和陰唇等處出現藍紅色紫紺,所以稱“藍耳病”。
病豬表現為短暫昏睡、抑郁、厭食、輕度發熱、性欲減退(后來對幾頭公豬進行采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精子的活力非常低,甚至是死精),出現輕度呼吸道癥狀。斷奶前的仔豬體溫升高至39~41℃,貪睡,精神不振,厭食,咳嗽,眼、鼻有分泌物。呼吸困難,有的呈腹式呼吸,耳朵有時出現紫藍色,皮膚蒼白。被毛粗糙,腹瀉,消瘦,共濟失調,四肢呈八字形,劃水式躺臥。口吐白沫,眼球蒼白,眼結膜炎。保育舍和育肥舍的豬多出現繼發感染,表現為混合感染癥狀。
病理變化。剖檢可見肺臟表面凹凸不平,有的部位隆起。整個肺部出血、淤血,呈現典型的彌散性間質性肺炎,肺泡比毛細血管擴張,內充滿紅細胞。病灶周圍的肺小葉呈氣腫狀。脾臟變化不明顯,肝細胞出現散在性變性壞死。中央靜脈和肝竇狀隙擴張并淤積大量紅細胞。腎臟表面和切面彌漫散布著針尖大小的出血點,外觀似雀蛋,體積稍微腫大。皮質和髓質充血、出血,腎小球擴張,毛細血管充血,腎小球周圍間質血管充血。局部可見壞死灶。
根據發病原因、妊娠后期發生流產、所產仔豬死亡率高和其他臨床癥狀等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4 防治措施
(1)治療。藥敏實驗發現該病對青霉素較敏感,干擾素肌肉注射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同一時間給豬場全部豬免疫同一種減毒凍干苗。加強針頭管理,注射疫苗或藥物時,做到一豬一針頭,防止針頭傳播病毒。飲水中加入維生素和葡萄糖等。盡量飲水給藥,從而減少注射刺激。對發病的公豬在飼料中適量添加促進精子活力的藥物。
(2)加強飼養管理。重新設定合理的飼料營養配方,提供優質飼料,減少霉菌毒素的污染。做好通風換氣及防蚊蠅工作。發酵床定時消毒、定時翻料,3天一小翻,1個月一大翻。
(3)控制。及時淘汰或隔離發病豬,及時妥善處理病死豬。減少或阻止病豬和帶毒豬排毒,消除向其他豬群及豬場傳播的途徑,降低易感豬群或豬場的數量。由于豬舍外的很多場地都被雨水浸泡,一定要全面徹底地消毒(道路舍壁等)。用消毒靈1:600稀釋液對豬舍、地面、用具、食槽和環境等消毒,對病毒和細菌都有很好的殺滅作用。工作人員進出豬舍都要在消毒房消毒。消毒池每天換水,放入適量的燒堿。加強對運輸豬或飼料的車輛消毒,最好在豬場3km以外進行第一次消毒,在出豬臺或豬場門口對車輛再次消毒。
(4)免疫。用弱毒疫苗對母豬群普免兩次,間隔3周,產房內7日齡至斷奶前所有哺乳仔豬免疫一次,然后對母豬群間隔3個月再普免一次,以后每隔3~4月普免一次;后備豬群可在配種前3周完成2次免疫,間隔3~4周;仔豬可在出生后的2~3周齡免疫一次。母豬群免疫2~3次后基本不再排放野毒,也不能通過胎盤感染胎兒或通過水平傳播感染哺乳仔豬。
(劉巖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里山街道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