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禽痛風是家禽養殖生產中常見的代謝疾病之一,主要有兩種類型:內臟痛風和關節痛風。其中內臟痛風最常見,發病急、死亡率高,給養殖場帶來的損失也大。本文根據當地的發病情況,詳細闡述了此病的誘因、癥狀,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控措施。
家禽痛風是一種與體內蛋白質(尤其是核蛋白)代謝障礙及腎功能障礙有關的高尿酸血癥。病理的主要特征為血液中尿酸水平增高,尿酸以鈉鹽形式在關節囊、關節軟骨、內臟、腎小管及輸尿管中沉積。臨床表現為運動遲緩、腿關節腫脹、厭食、衰弱和腹瀉等。
1 發病原因
(1)用大量的動物內臟、魚粉、豆類等富含蛋白質和核蛋白的飼料長期飼喂家禽,就會誘發此病。家禽在生長過程中如果蛋白質攝入過多,則體內尿酸增多,生成的尿酸鹽也多,不能及時排出便會沉積于關節、腎臟、尿道和腸管等部位,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
(2)飼料中礦物質比例不當,主要是鈣磷比例不當。鈣磷比例不當,系攝入鈉、鉀鹽太多而引起。多數發病雞食欲下降,飲水增多,排白色稀糞,并伴有骨骼發育不良或腿部疾病,導致站立不起。
(3)飼料中長期缺乏維生素A,可導致痛風性腎炎而呈現痛風癥狀。病雞腎臟蒼白腫大,腎小管內沉積大量尿酸鹽,冠和髯變為灰白色,眼瞼內蓄積干酪樣物質,生長停滯,共濟失調,甚至肝、脾、心包和心臟內有尿酸鹽沉積。
(4)濫用藥物或長期使用磺胺類藥物。近幾年,養殖戶為了追求更快的生長速度和降低死亡率,在生產中常常大量使用各種抗生素藥物,破壞了雞腎小球濾過功能而引起體內尿酸增多,外觀表現為腎臟高度腫脹,呈土黃色,輸尿管變粗,有尿酸鹽沉積和出血斑點。
(5)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雞白痢、副傷寒、傷寒和雞法氏囊病等傳染病。球蟲病、淋巴性白血病、單核細胞增多癥和長期消化紊亂等疾病,很容易繼發或者并發痛風。病雞腎腫大、蒼白,腎小管由于尿酸鹽蓄積而擴張,使腎臟呈花斑樣,輸尿管因尿酸鹽沉積而變粗。心臟、肝臟表面有時也沉積尿酸鹽,眼觀類似一層白霜。泄殖腔內有大量石灰膏樣尿酸鹽,法氏囊充血、出血,有的病雞可見呼吸道炎癥和生殖器官損傷。
(6)中毒也很容易引起腎功能不全。如霉玉米中毒、食鹽中毒、菜籽餅中毒等都可以引起腎臟病變,誘發疾病。潮濕陰暗、密集、飼料搭配不合理或者缺乏維生素等因素,都可能成為促進此病發作的誘因。
2 臨床癥狀與剖檢特點
根據尿酸鹽在家禽體內沉積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內臟痛風和關節痛風。其中內臟痛風最常見,發病急、死亡率高。病禽表現為采食量下降、飲水增多、排白色稀糞。死后剖檢,可見大量石灰樣尿酸鹽沉積于腎臟、腎小管及其他內臟器官。此為內臟性痛風。如果關節腫脹形成結節,切開或者破裂后排出灰黃色干酪樣尿酸鹽結晶,則為關節型痛風。
3 防治措施
(1)控制好飼料中蛋白質和鈣磷含量。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保持在該品種的飼養標準范圍內,并適時更換,使用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飼料飼喂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應根據生長速度和生產性能及時調整。飼料中鈣磷的含量要適當,切勿形成高鈣條件。食鹽的含量不能過高,在飼料中含量不應超過0.8%,而實際生產中食鹽含量超過0.55%就能表現出明顯的致病作用。一般可掌握在0.37%左右。
(2)補充維生素A。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腎小管和輸尿管角質化脫落,使尿路阻塞,形成尿酸鹽沉積,加重腎臟負擔。可在飼料中適當增加維生素A的含量,以維持腎小管上皮的完整性,保護腎的過濾作用。另外,在育雛期間應增加維生素A的添加量,尤其應保證飼料不長期存放,否則會造成維生素的大量損失。
(3)慎用對腎臟損傷較大的藥物。在用藥物防治疾病時,應注意其副作用,特別是對腎臟損害大的藥品在使用時更要慎重,如磺胺類藥物、碳酸氫鈉等。使用藥品時尤其要注意一種藥不宜使用時間過長,一般3~5天即可。或在使用此類藥物時配用一些利尿藥(維生素類,3%~5%的葡萄糖),當發現腎臟有病變時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4)了解病因,對癥治療。當出現腎臟等內臟器官病變時,除懷疑腎型傳支等傳染病引起的腎臟疾病外,還應詳細調查用戶的飼喂記錄和用藥史,以確定引起腎臟病變的原因,及時調整飼料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添加量,做到對癥治療。同時提醒廣大獸醫工作者,用藥時應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和藥物的副作用,以減少用藥失誤,降低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孫杰、王偉、包安勤 天津市薊縣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