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衣原體發病范圍較大,其臨床癥狀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幼鴿一旦染上此病死亡率可達到10%~20%。另外人類經常接觸病鴿或接觸到大量衣原體時也會感染上該病,嚴重的造成死亡。
1 鴿衣原體病及其病原
鴿衣原體病,是由衣原體引起的散發性傳染病,是一種人畜(禽)共患傳染病,在家鴿中極常見。每年的5~7月和10~12月為發病高峰。其特征為全身黏膜發炎、呼吸異常、腹瀉、消瘦、肝和脾腫大。衣原體是該病的原體,比細菌小,濾過性較病毒大,在分類上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兼有細菌和病毒的基本生物學特征,并且宿主種類廣泛、病原性復雜。
鸚鵡熱衣原體和沙眼衣原體是目前已知的兩種衣原體,而鴿衣原體病是由衣原體目、衣原體科、衣原體屬的鸚鵡衣原體引起的非鸚鵡禽類的一種全身性、接觸性傳染病,傳染方式主要為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經由空氣或飼料、飲水而傳染。尤其是被衣原體感染的父母鴿將病原體直接傳染給下一代,即以“父母鴿-雛鴿”為其主要的傳播環節;其次是鴿的接吻,患病鴿的糞便、口腔粘液、淚液,以及被污染的食糧、飲水、保健沙和塵埃等。每年的5~7月和10~12月是鴿常發生衣原體病的季節,各階段的鴿均可感染。另外人可經過呼吸道與病鴿及其產品接觸,或經傷口感染鳥疫。
2 臨床癥狀
鴿群發病后臨床癥狀不盡相同,成年鴿多為隱性感染,癥狀不明顯。病鴿僅表現為短暫的腹瀉、惰翔或精神欠佳,但具體臨床癥狀有以下幾種。
(1)急性型。常發生于乳鴿和童鴿身上,其死亡率可達60%,臨床表現為精神萎糜、嚴重腹瀉、童鴿消瘦衰弱和生長發育受阻,體況明顯下降,種鴿或賽鴿可出現單側或雙側結膜炎、鼻炎、眼瞼腫大、結膜增厚,流淚,畏光,有漿液性及膿性分泌物流出。后期出現上下眼瞼粘連,淚液蓄積,致使閉合的眼瞼向外凸起,繼發感染者炎癥加劇,以至角膜渾濁或失明。單純性結膜炎一周后逐漸康復。由于淚管堵塞,淚液溢出,病鴿以羽翼摩擦奇癢處,造成羽毛粘連。眼周及翼羽污穢,是發生該病的明顯特征。康復鴿群在受到不良應激時可能再次發病。有的鴿子還會出現暫時性的癱瘓等。剖檢時可見肺炎,肝、脾腫大出血或有點狀壞死灶。腸道腫脹充血、出血,有的急性病例僅見腸炎和氣囊渾濁。發生于成鴿的急性病例較為少見。
(2)亞急性型。多見于青年鴿和成年鴿,患病鴿子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羽毛蓬松、消瘦、腹瀉,常見灰白色或淺綠色水樣便。有的病鴿出現單側性結膜炎,眼瞼增厚、腫脹、流淚,嚴重的結膜渾濁或失明,有的病例還可出現鼻炎,最初幾天為水樣分泌物,以后變為黃色粘性分泌物,有些鴿子可見單側鼻孔有干酪樣堵塞物,有時呼吸困難,安靜時可聽到呼吸啰音,個別鴿子出現腳翅麻痹、扭頸等神經癥狀。剖檢時可見肝、脾和骨髓腫脹,有的肝、脾可腫大數倍,肝組織表面布滿針尖大小淡黃色壞死灶,氣囊渾濁增厚、腸系膜和心外膜有纖維蛋白滲出物,腸道腫脹出血,有的病例可見纖維素性肺炎。一般成鴿的亞急性病例多因飼養管理不善、嚴重應激、鴿舍潮濕擁擠、營養不足或過度訓練、比賽,尤其是繼發或并發其他疾病所引起。
(3)慢性型。患鴿外表癥狀不太明顯,僅表現為精神欠佳、惰翔、偶爾出現短暫腹瀉、消瘦和呼吸不暢、閉眼、打盹等。患鴿日久可致心臟肥大,肝、肺細胞受損,或永久性損害。通常結果是鴿的生產性能下降,抗病力低下,后代生活力不強,賽鴿翔績不佳而被淘汰。上面講到人和病鴿及其產品接觸后也會感染此病,人感染此病后主要癥狀為全身虛弱、體溫升高、頭痛、背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出汗、流鼻血和咳嗽,并出現肺炎,重癥者可引起死亡。
3 鴿衣原體的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防止應激,在訓練與比賽期間更應加強營養,做好藥物預防工作。注意加強鴿舍、用具及其周圍環境的消毒和滅菌工作,及時清理鴿糞和污物,消滅吸血昆蟲、嚴防其他野鴿及鳥類進入鴿舍。需新增填欄鴿子或引進的種鴿必須隔離觀察,或經血清學檢查確認無病方可入群。發現病鴿及時隔離,對病鴿接觸過的飼料墊草、鴿具等做好生物安全處理。
(2)治療措施。衣原體對四環素類和氯霉素較敏感,治療可選用金霉素成鴿每天每只20~25mg,連用3~5天,或氯霉素25~35mg,連用3天,停2天再用強力霉素飲水2天。如果混合感染支原體病時,應用泰樂菌素原粉0.5~1g加水5kg,連用3~5天。若與沙門氏菌混合感染,可應用恩諾沙星原粉0.5~1g,加水5kg,連用5天。應將氟苯尼考與恩諾沙星合用,冶療衣原體與沙門氏菌混合感染,效果良好。此外當人和病鴿等接觸后感染上衣原體病后可用金霉素、四環素和紅霉素等進行治療。
(張登剛 四川省蒼溪縣陵江鎮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