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鴨腹水綜合征又名肉鴨腹水癥和心衰竭綜合征等,是一種以腹腔積液為特征的肉鴨營養代謝障礙性疾病。它不僅使肉鴨的屠宰率及屠宰品質下降,而且會造成鴨的死亡,死亡率通常為15%~30%,最高可達50%。該病多見于肉鴨,主要發生于生長速度較快的幼齡鴨群中,且公鴨發病率高于母鴨。發病季節多見于寒冷的冬季和氣溫較低的春秋季節,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環境因子、營養因子、中毒和疾病等引起的缺氧是該病發生的關鍵因素。
1 發病原因
(1)環境因素。常見的環境因素有缺氧和低溫。肉鴨腹水綜合征,常見于海拔3500m以上的地區,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氧氣含量不足。心臟和肺部無法提供足夠量的氧氣,以維持機體各組織的需求。肉鴨的飼養需要較高的溫度,通常為了保溫而緊閉門窗,導致空氣流通不暢,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和塵埃在鴨舍內積聚,空氣污濁,造成相對缺氧。在缺氧情況下,呼吸頻率加快,肺部功能損害,從而造成血管狹窄,肺血管壓力增高,血流不暢而致心力衰竭,進一步造成肝的血壓升高,導致血壓較低的腹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受阻,向腹腔滲透而形成腹水。
在寒冷的溫度下,血液中T3的含量會升高。因此需要產生額外的代謝熱量,可以在低溫的環境下保持體溫,心臟為了維持器官和肌肉的氧氣供應,血壓上升,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導致肺動脈高壓和心室衰竭,引起腹水的發生。
(2)營養因素。高能量日糧以及脂肪、能量和蛋白比例。動物對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進行一定程度的氧化而獲得生長和維持所需要的能量,而氧化過程要消耗氧氣。顯然高能量日糧使鴨的耗氧量增加,由于消耗過多能量,需氧增多,會引起該病的發生。如果蛋白質含量或油脂添加過多,會導致脂肪氧化耗氧過多,從而導致了腹水癥的高發。
(3)料型因素。采食顆粒料的肉鴨發病率高于喂粉料的鴨,這主要是因為肉鴨飼喂顆粒料生長速度大于喂粉料生長速度20%左右,生長速度提高了對氧的需求量就會增加,從而導致腹水綜合征。
2 臨床癥狀
病鴨在臨床上常表現食欲下降或廢絕,體重減輕,不愿活動,行動遲緩,全身羽毛粗亂,反應遲鈍,呼吸困難。可視黏膜發紺,皮膚暗紅,出現突然死亡等。典型癥狀是病鴨腹圍明顯增大、下垂、著地,觸診有明顯的波動感。腹部皮膚變薄發亮或發紫,腹部穿刺流出清亮透明呈淡黃色的液體。
3 病理變化
皮下水腫,腹腔積有大量淡黃色膠凍狀液體;肺水腫、淤血發紺、呈暗紅色,心臟高度擴張,心肌弛緩,心壁變薄(右心室變化最為明顯)。早期肝臟充血腫大,后期皺縮、體積變小、質地較韌,肝臟易與其外膜分離;腎臟腫大,腎小球瘀血,有尿酸鹽沉積;腸管較細,腸管及腸黏膜嚴重淤血,腸壁增厚,腸系膜充血。
4 防治措施
(1)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反應,調整飼養密度,在育雛料中飼料的能量不要太高,含鹽量不應超標,鈣、磷比例要平衡及時分群使鴨保持合理密度,一般取暖火爐應放在鴨舍的外邊,以免爐子在燃燒時消耗舍內大量氧氣。改善飼養環境。育雛時在保溫的前提下,要注意通風換氣,在保證舍溫的情況下,要盡量加大通風量,使舍內有充足的新鮮空氣,減少舍內有害氣體或灰塵,增加氧氣的供應,可減少慢性呼吸道疾病、大腸桿菌等肺部感染性疾病。在冬季可選在每天氣溫較高的中午,在喂食后半個小時,打開門窗、通風口。合理限制飼喂。由于此病發生日期越來越早,采用早期適量限飼可減少以后的腹水量。在實際生產中,可在肉鴨飼養的3~5周時,可減少10%的飼料,以后恢復正常喂料量,采食量增加可彌補前期的虧重,不影響正常出欄。減料方式可使用晚間熄燈或定時空槽,由此可減少腹水癥的發生。
(2)治療。肉鴨在放牧之前,飼料中可加入維生素C500mg/kg、亞硝酸鈉0.1mg/kg。同時,用消毒注射器或針頭抽出腹水或放出腹水,可以減輕內壓,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呼吸困難,這樣的做法只能對肝臟未硬化的鴨有一定作用。
肉鴨腹水綜合征的治療原則以利尿、排水、排鈉、保肝和強心為主。可在飼料中加入0.2%碳酸氫鈉,連喂3天。可用中藥白術、茯苓、澤瀉、干姜、桑白皮、大腹皮、木香、厚樸、木瓜、大棗各1份,茵陳、龍膽草各2份,甘草0.5份,混合后粉碎拌料喂服或煎湯后飲服。在大群肉鴨里,可用腎腫解毒藥拌料,連用3~5天。同時,還可以用一些利尿除濕、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如腹水凈、腹水消等進行治療。肉鴨發生腹水綜合征后,往往會繼發大腸桿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可選用復方阿莫西林飲水,氟苯尼考或替米考星拌料或飲水進行預防。
(李建杰、薛彩蓉、葉秀錦 廣東省湛江市動物疫苗供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