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公豬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豬群的生產性能。隨著養豬業的迅速發展,養殖戶選擇種公豬也從過去只注重外形的選擇轉變到注重生產性能的測定成績。筆者根據多年的養殖經驗,詳細闡述了如何選擇優良種公豬,以指導養殖戶提高養殖效益。
選種就是從畜禽群體中選出符合人們要求的優良個體留作種用,同時將不良的個體淘汰。選種是育種的基礎。通過選種可以增加畜禽群體中某些優良的基因和基因型的比例,減少某些不良基因和基因型的比例,從而改變群體的遺傳結構,生產出更好的畜禽產品。在養豬業中,選種就是對種公豬和種母豬的選擇。俗話說“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可見公豬在豬群繁殖過程中的重要性。
1 體質外貌的選擇
體質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機體素質,是機體機能和結構協調性的表現。外貌是外部形態,不僅可以反映種公豬的外表,還可以反映體質和機能。對種公豬的體質外貌進行選擇,主要是通過肉眼觀察和體尺測量。通過觀察種公豬的整體和各個部分,同時輔以手摸和行動的觀察,來辨別種公豬的優劣。主要看種公豬的體質結構、整體發育、品種特征、精神表現以及有無明顯的缺陷。再令其走動,看看有無跛行等疾病。然后再對各部位仔細觀察,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評定優劣。
選擇種公豬首先要具備典型的品種特征,如毛色、頭型、耳型和體型外貌等,必須符合本品種的種用要求,尤其是純種公豬的選擇。然后看其性特征,要求睪丸發育良好、對稱,輪廓清晰,無單睪、隱睪和包皮內無明顯積尿;乳頭排列整齊,發育良好,無翻轉乳頭和副乳頭等。
2 生長發育
種公豬要選擇生長發育良好的個體,通過用地磅、桿秤、測杖和卷尺等工具測量體重、體尺來鑒定生長發育的好壞。經常測量的指標有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初生體重、斷奶體重、初配體重和成年體重等。測定時,要求所用的測量工具要精準,測量場地要平坦,種公豬姿勢要正確,以免影響測量的效果。同時測量的部位要準確,讀數和記錄不要有誤。在同等條件下選育的個體體重、體尺成績越高,種公豬的等級就赿高。對幼齡小公豬的選擇,生長發育是重要的選擇依據之一。
3 系譜資料
系譜資料是用來審查、推斷種公豬種質優劣的依據。系譜是記錄種畜祖先編號、名字、生產成績以及鑒定結果的原始記錄。系譜分不完全系譜和完全系譜兩種。不完全系譜是指只記載祖先編號和名字的系譜。完全系譜是指除了記載各代祖先的編號和名字以外,還記載祖先的生產成績、育種值、發育情況、外貌評分以及有無遺傳疾病和外貌缺陷等。系譜上的資料都是來自日常的原始記錄。通過對系譜資料進行分析,估計這頭種公豬的種用價值,了解其祖先的近交情況,為選配工作提供依據。系譜鑒定主要以比較生產性能為主,同時也要注意有無遺傳缺陷。
4 生產性能
種公豬生產性能指標主要有達100kg體重日齡、100kg體重活體背膘厚、100kg體重眼肌面積、30~100kg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初生重和21日齡窩重等13個指標。一般種豬場依據30~100kg日增重、100kg體重活體背膘厚和飼料轉化率經過加權核算形成種公豬的生產性能測定指數。指數越大則生產性能成績越好,因日增重、背膘厚和飼料轉化率均具有較強的遺傳力,所以養殖戶在選擇種公豬時應注重這幾個性能并選擇性能指數較高的公豬作為種公豬。
日增重是單位時間內豬的平均日增重,它屬于中等遺傳力,30~100kg日增重的數值越大,達到100kg體重的日齡就越小,生長速度就越快,選其做為父本,則后代的生長速度也較快。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體重,是養豬者獲取經濟效益的關鍵。在養豬成本中,飼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70%左右,選擇種公豬時,要選擇飼料轉化率數值小的種豬做父本,其后代的飼料轉化率也比較理想。背膘厚度屬于高遺傳力的指標,它和品種類型有關,和瘦肉率、飼料利用率呈負相關,選擇種公豬時背膘厚度越小越好。
種公豬的生產性能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只有處在同樣的條件下,評比才能公平合理。但是,同樣的飼養條件,性別、年齡等條件也盡可能相似,生產實踐中很難做到,因而要事先研究并掌握各種因素對生產性能的影響程度和規律,利用相應的校正系數,將實際生產性能校正到標準條件下的生產性能,才有利于評比。
總之,要想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就要有好的品種,因此育種工作尤為重要。選種選配是育種工作的基礎,選擇優良的種公豬,改良地方品種,培育適合本地區的特色品種,是促進養豬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黃定慶、黃其光、黃銀華 廣東省湛江市畜牧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