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養殖業的不斷發展,仔豬水腫病的發生和流行日益嚴重,成為早期斷奶后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給養豬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及早確診該病并采取有效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對保證養豬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仔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斷奶仔豬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和眼瞼水腫為特征的急性、散發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流行。該病多發生于斷奶1~2周的仔豬,發病率為15%~35%,致死率為50%~80%,目前該病已成為國內危害仔豬的主要疾病之一。
1 發病原因
(1)消化功能不全。初生仔豬的消化器官容積小,胃腸內的消化酶和胃酸分泌不足,如果飼料中添加的植物性蛋白質過多,蛋白質便不能被徹底分解,使腸內容物腐敗、發酵,刺激腸末梢感受器導致蠕動增強,從而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繼而發生水腫病。因營養過剩而引起的水腫病多數歸于死亡。
(2)機體內致病微生物。正常情況下,仔豬腸道內有少量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當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時,在適當的條件下會大量繁殖,并產生致水腫毒素和神經毒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及血管、腸管及皮下,使仔豬體內水分運轉失去平衡,引起精神萎頓、共濟失調、全身或局部麻痹、食欲降低及眼瞼水腫等一系列臨床癥狀,這是引發仔豬水腫病的直接原因。
(3)飼料中微量元素缺乏。有些劣質仔豬飼料微量元素添加不夠,容易導致仔豬機體內微量元素缺乏。研究發現,當仔豬體內缺乏硒和維生素E時,免疫器官就會受到傷害,對許多疾病的抵抗能力減弱,消化酶活性也隨之降低,影響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使得腸道內的有害菌群大量增殖,產生的毒素被腸道吸收后就容易引發疾病。斷奶后飼料單一或喂給大量蛋白飼料容易引起仔豬胃腸機能紊亂,從而有利于致病菌繁殖并產生毒素誘發該病。
2 臨床癥狀
(1)急性型。突然發病,有的甚至在采食中突然倒地,倒地后口鼻流出白沫,四肢亂劃并伴有呼吸困難和肌肉抽搐。此時如扶起則站立不穩,迅速倒地。常尖叫幾聲而死。病程1~2小時,常來不及治療。
(2)亞急性型。眼瞼嚴重水腫,顏面、頸部、耳根部水腫。病豬初期精神萎頓,食欲減退,體溫38.6~39.5℃,結膜充血,不喜活動,步態不穩;繼而興奮不安,食欲廢絕,口吐白沫、叫聲嘶啞,反應過敏,盲目前進,作圓圏運動,站立時弓背發抖;隨后驚厥倒地抽搐,肌肉震顫,四肢不斷呈游泳狀劃動。
(3)慢性型。該型少見。頭部、眼瞼水腫明顯,精神萎靡不振,臥地不起,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病初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可痊愈。病程2~4天。
3 防治措施
(1)加強衛生消毒。每批仔豬轉入前和轉出后,應把豬舍、門窗、墻壁和地面等用水沖干凈,再用2.5%的氫氧化鈉噴灑消毒,以噴濕為宜。母豬轉入產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錳酸鉀或者1∶600百毒殺噴灑消毒。
(2)應用酸化劑。仔豬斷奶后1個月內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1%~1.5%的檸檬酸,提高胃內酸度,既適合有益的乳酸桿菌繁殖,又能抑制有害大腸埃希氏菌及其他病原菌的滋生繁殖,還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對控制水腫病和仔豬腹瀉都有明顯的效果。
(3)補充鐵和硒。仔豬常常發生缺鐵性貧血現象,不僅影響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繼發感染大腸埃希氏菌,導致腹瀉和水腫病的發生。為此,仔豬應在3日齡內注射牲血素、鐵鈷針和豐血寶等補鐵補血劑。
(4)降低仔豬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仔豬早期斷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種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適應植物性蛋白質高的飼料。因此,斷奶后3周內仔豬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不應高于19%,其中植物性蛋白質含量不應高于15%。
4 治療措施
口服抗菌素藥物,可以抑制病原性大腸桿菌;用鹽類瀉劑排除腸道內細菌;靜脈注射葡萄糖、氯化鈉和甘露醇等藥物,皮下注射安鈉加,口服利尿素,強心、利尿、排毒,有一定療效。
復方水腫康注射液按0.1mL/kg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靜注20%葡萄糖;每1000kg飼料中加入21金維他500g;灌服 20g 芒硝或硫酸鎂;用恩諾沙星注射液按0.1mL/kg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土霉素堿按40mg/kg體重內服,每天1次,連服5天。
(何本初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星島湖鎮水產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