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產后不食癥是母豬分娩后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癥狀主要為消化系統紊亂和食欲減退甚至廢絕。母豬產后不食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癥狀表現。此病可造成哺乳母豬泌乳機能降低,仔豬營養不良,生長緩慢和抵抗力下降,導致仔豬黃白痢等胃腸道疾病發生或變成僵豬。母豬可因頑固性不食而導致體況損失過大,產生斷奶后乏情甚至屢配不孕,影響母豬下胎次的繁殖性能,嚴重的還會造成母豬衰竭而亡。該病是規模化養豬場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是在高溫高濕季節最為明顯,給養豬場帶來較大的損失。本文分析了母豬產后不食的病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母豬生產性能,促使養豬業健康發展。
1 發病原因
(1)飼養管理。妊娠期間,飼喂策略不科學,導致母豬體況過肥,特別是產前飼喂過度(尤其是產前1周內),可使母豬血糖含量升高,反射性地抑制采食和消化機能,從而導致母豬便秘、消化不良,造成產后不食。分娩后母豬腹壓驟減,出現產后饑餓,而此時母豬消化機能尚未恢復,如果產后1~3日內飼喂過多,加料過于頻繁,就會引起母豬消化不良,從而出現不食癥狀。母豬體能儲備不足,產程過長,特別是助產不當,易造成氣血虧損,體力消耗過大,產后虛弱,進而降低胃腸蠕動與分泌功能,導致胃腸神經紊亂,造成食欲下降或廢絕。產房溫度過高,濕度過大,通風不良,環境衛生較差,產后護理不當,或由于飲用水系統阻塞損壞,導致水質差、飲水不足等,都能夠影響母豬食欲。
(2)營養因素。飼料中缺鈣或鈣磷比例不當,可使機體血鈣濃度降低,胃腸蠕動減慢,引起產后不食。維生素B1可興奮胃腸,使其蠕動和分泌功能增強。當維生素B1缺乏時,可造成胃腸蠕動減弱、胃液分泌量減少、食欲下降和消化障礙。
妊娠和哺乳期間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或不足,能導致母豬機體營養水平降低,泌乳時血液中的鈣和葡萄糖濃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分泌性能紊亂,泌乳量降低。而泌乳量不足可導致仔豬躁動,進而影響母豬休息,造成消化系統紊亂,繼發產后不食。
母豬的繁殖性能與營養有著很大的關系,適合的營養供給為母豬正常的繁殖和使用壽命的延長奠定了基礎。后備母豬日糧中葉酸和維生素缺乏會導致不發情或發情延遲。
(3)疾病因素。母豬分娩時產房衛生條件差,消毒不嚴格,致使母豬感染乳房炎和子宮內膜炎等疾病,導致母豬食欲不振甚至廢絕。
2 臨床癥狀
生產中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食欲廢絕或頑固性不食,病程上呈現短暫性、間歇性或反復性三種情況。患豬精神、體溫、呼吸大都正常。產后感染嚴重的母豬精神沉郁,體溫升高,鼻鏡干燥,呼吸加快,不愿起立,排糞干少,尿少且黃,病程過長時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會導致母豬體況損失過大,出現斷奶后乏情,影響下胎次繁殖性能,嚴重的會造成母豬衰竭死亡。
3 防治措施
(1)根據豬場實際情況,及時做好種豬的免疫工作。主要做好豬瘟、乙腦、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藍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并做好免疫檢測,杜絕漏洞,預防因免疫失敗而引起感染,造成母豬產后不食。加強產房的環境管理及衛生管理,保持產房清潔,做好消毒工作,并搞好豬舍的通風和保暖,為母豬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減少應激因素,避免噪音干擾,保持充足清潔的飲水,并在水中添加酸化劑,預防母豬便秘,維護胃腸道微生態系統的平衡。確保母豬飼料品質,在飼料中添加霉立嘉預防霉菌毒素中毒,添加活力元和潤生康提高機體免疫力。
給一胎豬、高胎齡母豬和分娩異常母豬在分娩第一頭仔豬后施以3瓶靜脈輸液,第一瓶使用魚腥草、青霉素、鏈霉素為母豬消炎,第二瓶使用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第三瓶使用葡萄糖酸鈣為母豬提供營養。夏季水溫過高或冬季水溫過低導致母豬不愿飲水,此時母豬體溫精神正常,采食量下降,飲水恢復后癥狀很快消失。現代養豬生產中母豬舍限位欄的大量使用,導致母豬的運動量被限制,采食量下降,消化機能減弱,母豬胃腸蠕動減緩,導致便秘發生。
(白賀爽 河北省樂亭縣畜牧獸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