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口蹄疫是一種傳播速度快、危害大的劇烈傳染性疾病。口蹄疫病毒對偶蹄類動物的危害最為嚴重,每年都會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對口蹄疫的發病前期癥狀,以及如何防治做一介紹,以供同行參考。
豬口蹄疫疾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類動物的一種高度接觸傳染的傳染性疾病,其顯著的臨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膚出現嚴重的膿包和水皰,病毒的寄生范圍比較廣泛,傳播途徑多樣化,能夠通過空氣、呼吸道、唾液,以及糞便和尿液進行傳播。該病也會對人類產生嚴重危害。養殖場一旦發病,常常呈現大面積流行,防控難度比較大。仔豬感染疾病后死亡率尤高。
1 流行特點
豬口蹄疫多發在冬春季節,夏秋季節比較少見。病豬及帶毒動物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豬感染后發病率幾乎達到100%。
2 臨床癥狀
臨診上以豬口腔黏膜、鼻吻部、蹄部,以及乳房皮膚發生水皰和潰爛為特征。患病初期表現為精神沉郁、發熱、流涎和跛行,但特征癥狀是口、鼻、蹄及乳房等無毛部位出現水皰,繼而水皰破裂,形成潰瘍、結痂,痂塊脫落后形成斑痕。該病的潛伏期為2~3天,個別情況下1天即發病,慢者14天表現出癥狀。首先是發熱,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爬臥,不愿走動和跛行。檢查時發現蹄部有水皰性病損,最初蹄冠皮膚發白,出現水皰,然后迅速擴展到蹄后部的球節處,繼而延伸到蹄叉,發生水皰處出現深紅色斑塊和破潰。由于炎癥在蹄的皮基部蔓延、擴展,常使角質和基部分離、脫殼,此時病豬躺臥或跪行,膝蓋、關節等處會有明顯的外傷。口腔、舌頭和上顎常出現豌豆大的水皰,有時數目很多,破裂后上皮層變成微白色碎片而脫落。鼻鏡也經常出現大的水皰、破潰和糜爛。
3 病理變化
剖檢死于口蹄疫的豬只,可見尸體消瘦,其口腔、蹄部或鼻端、乳房有水皰及爛斑,咽、鼻、氣管、支氣管及胃黏膜等部位也可見潰瘍或爛斑,腸黏膜部位出現出血性炎癥,仔豬心肌有灰白黃色條紋或斑點,稱為“虎斑心”。
4 防治措施
(1)杜絕傳染源。首先,在引進種豬過程中,應該詳細了解種豬所在地的疫病發生情況,禁止從疫區引進種豬。種豬進入養殖場之前, 應該對其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確保健康之后才能將其混入種群。種豬引進后還要做好消毒和疫苗注射工作。其次要堅持自繁自育的原則,通過自己繁殖種豬,實現全進全出,能夠切實降低病情的發生率。發現感染疾病的豬群,要立即隔離,防止疫情擴散。
(2)養殖環境要控制。由于口蹄疫病毒可通過空氣氣溶膠長距離傳播,因此養殖戶要保持對周圍養殖區疫情的關注,特別是當自己的場區位于疫區風向下游時更需留意。由于病毒對酸堿敏感,可每日噴灑2%氫氧化鈉進行空氣凈化。場地方面要勤于打掃,保持環境衛生,隔絕野生鳥類、老鼠等潛在病毒攜帶者進入,對于進出人員和所使用的器械都要每日消毒,盡可能切斷感染途徑。
(3)疫情發生時需采取的措施。確診發生豬口蹄疫疫情后,養豬場應立即報告當地動監局或動物衛生監督所,并封鎖病豬,不讓染病豬群移動。劃定疫點疫區,迅速隔離封鎖,堅決撲殺病豬及同欄豬,并作無害化處理。用2%~3%的氫氧化鈉溶液徹底消毒豬舍及周圍環境。對尚未發病的豬群應緊急接種疫苗,每頭豬注射常規疫苗5mL或注射高效疫苗3mL,可加轉移因子1mL,15天后再注射疫苗1次。也可進行口蹄疫的被動免疫,注射0.2mL/kg體重口蹄疫高免血清,15天后再注射1次。豬群消毒可每天飲用1∶800的強力碘1次,豬舍及周圍環境用1∶300~1∶400的消毒凈或1∶300~1∶400的強力碘每天噴霧2次。
(4)藥物治療。可以選擇使用口蹄疫外源性抗體進行治療。按0.1mL/kg體重用藥,首次量加倍,可有效控制死亡率。或者將頭孢噻呋鈉、頭孢喹肟等與荊防敗毒散配合使用,1kg拌500kg飼料。也可以選擇中藥冰片、硼砂、黃連、明礬、兒茶各5g,將患部用消毒水洗凈后研末撒布。或者選擇使用貫眾散:綠豆粉30g,貫眾、山豆根各15g,桔梗、連翹、大黃各12g,赤芍、生地、花粉、荊芥、木通、甘草各9g,共研末加蜂蜜100g為引,開水沖服,每日1劑,連用2~3劑。
(吳榮媛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沙崗鎮水產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