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質元素等方面論述了羅氏沼蝦的營養需求量,以期為羅氏沼蝦的科學養殖以及飼料配制提供參考。
羅氏沼蝦(M acrobrachi um rosenbergi)屬長臂蝦科,沼蝦屬,又稱馬來西亞大蝦、白腳蝦、金線蝦、淡水長臂蝦等,主要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水域中,是世界性大型淡水蝦養殖品種。1976年從日本引進我國,人工繁殖并試養成功。與我國其他養殖蝦類相比,羅氏沼蝦具有個體大、食性廣、生長快、肉質好、對飼料營養要求低、易于養殖等優點,是目前我國重要的水產經濟蝦類。本文就近年來國內外關于羅氏沼蝦營養及其營養需要量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羅氏沼蝦的營養生理研究及其今后的飼料配制提供參考。
1 蛋白質和氨基酸需求
1.1 蛋白質營養需求
作為進行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結構物質,蛋白質是羅氏沼蝦生長過程中所需營養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吳銳全等(2000)以精制飼料為原料,采用蛋白質梯度法研究羅氏沼蝦飼料蛋白質的最適含量,結果表明飼料蛋白質含量為37.02%時效果最好。董云偉等(2001)探討了飼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分別為20.2%、29.6%、40.8%和51.2%對羅氏沼蝦生長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發現不同蛋白水平對羅氏沼蝦的生長以及淀粉酶的活性無顯著影響,但卻顯著影響蛋白酶的活性。Chowdhury等(2008)認為當飼料中蛋白質含量35%時,羅氏沼蝦的生長和飼料轉化最優。張峰等(2013)將除開口料以外的飼料蛋白含量控制在38%以內,這樣既不影響蝦的生長速度,也避免因營養過剩而導致“滴星病”的發生。王亞君等(2014)研究表明,飼料蛋白質水平介于32%~40%的范圍內,對羅氏沼蝦生長性能沒有顯著影響。羅氏沼蝦最適蛋白質需要量,可能會由于受試動物對飼料中蛋白質需要量依蛋白質品質、飼料中能量水平、受試動物規格、水溫及養殖密度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綜合考慮經濟成本以及羅氏沼蝦生長營養需求,蛋白質含量以30%~40%較為適宜。
1.2 氨基酸營養需求
羅氏沼蝦對蛋白質的需要量,實際上是其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二者的比例決定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但是目前關于羅氏沼蝦氨基酸需要的研究還較少。飼料中氨基酸組成不平衡,可導致氨基酸分解增加,飼料轉化率和蛋白質利用率下降。D’Abram o和 Sheen(1994)認為精氨酸、蛋氨酸、賴氨酸是羅氏沼蝦的首要限制性氨基酸。
(魏凱2013)研究表明羅氏沼蝦能有效利用飼料中添加的晶體或微囊賴氨酸,且兩者的吸收速率均比蛋白質結合態氨基酸快。羅氏沼蝦低蛋白(30.60%)飼料中適宜的賴氨酸水平為1.59%,占飼料蛋白質的5.20%。同時,他們參照羅氏沼蝦肌肉蛋白質EAA模式,計算出羅氏沼蝦的理想氨基酸模式:以賴氨酸A/E比值為100,其他EAA的比值為精氨酸167.77,蘇氨酸97.81,組氨酸53.10,異亮氨酸126.28,亮氨酸121.78,蛋氨酸38.42,苯丙氨酸87.53,纈氨酸97.97,色氨酸16.08。
1.3 替代蛋白質源的研究
在飼料生產中,利用方便、豐富、質優價廉的原料,是提高飼料質量、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環。程媛媛等(2009)認為羅氏沼蝦飼料中玉米蛋白粉的適宜用量為5%~10%,對魚粉的適宜替代量為9.10%~18.20%。周成東等(2010)用0.5%、10%、15%的玉米蛋白粉替代魚粉以測試其對羅氏沼蝦的適口性和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玉米蛋白粉替代魚粉的量不高于18%時,對羅氏沼蝦的生長沒有明顯的影響,其中添加了游離氨基酸的5%玉米蛋白替代魚粉的飼料組最為適合替代魚粉作為基礎飼料。張伯文等(2011)研究日糧中不同比例蚯蚓粉替代魚粉對羅氏沼蝦生長性能的影響,結果顯示日糧中不同比例蚯蚓粉替代魚粉對羅氏沼蝦的增重、增重率、肉重、肉重比無顯著影響,表明蚯蚓粉適量替代魚粉飼喂羅氏沼蝦是可行的。
晶體氨基酸( Cryst all ine ami no aci ds,CAA)作為一種飼料營養性添加劑,在動物飼料中被廣泛應用。補充CAA來平衡飼料AA組成,可以擴大蛋白源種類和降低飼料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成本。牛化欣(2011)以羅氏沼蝦幼蝦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在不同蛋白水平(粗蛋白CP分別為:36%、30%和24%)飼料中,添加CAA或微膠囊氨基酸(MAA)對羅氏沼蝦幼蝦的生長、飼料利用效率和體成分的影響,結果表明添加MAA可降低飼料蛋白質含量,提高飼料蛋白效率,改善羅氏沼蝦生長性能,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和機體氮沉積率,增強免疫力。
2 脂類
作為蝦類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必需的能量物質,脂類可提供蝦類生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膽固醇及磷脂等營養物質。飼料中脂肪缺乏或含量不足,可導致飼料蛋白質利用率下降,代謝紊亂,同時還可發生脂溶性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癥。
2.1 脂肪需求
吳銳全等(2000)的研究結果表明,脂肪含量為5.1%~9.0% 時羅氏沼蝦的增重率、飼料系數和蛋白質效率最佳。Hari和 Kurup(2006)的研究也認為羅氏沼蝦脂肪的需要量為4.4%,脂肪水平達到6%~8%時生長最好,但過高的脂肪水平(12%~15%)則對羅氏沼蝦的生長產生負面效應。孫龍生等(2012)通過添加植物油(豆油和亞麻籽油)配制3種等氮而脂肪水平不同的日糧6%,9%,12%),研究其對羅氏沼蝦生長、體組織常規組分及肌肉和肝胰腺脂肪酸組成的影響,結果表明日糧中9%的脂肪水平較為適宜。
2.2 脂肪源和脂肪酸
脂肪的營養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脂肪酸的不飽和程度及各種脂肪酸的比例。一般認為富含n-6和n-3系列高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海水魚油以及海水魚油和植物油的混合油,對蝦蟹類的營養價值要高于PUFA含量較低的動物油和植物油。
Louis等(1993)研究了PUFA對羅氏沼蝦的營養作用,發現攝食C≥20的n-3或n-6脂肪酸飼料組的增重率顯著大于對照組,也高于攝食18:3,n-3和/或18:2,n-6脂肪酸飼料組的幼蝦,明C≥20的PUFA對羅氏沼蝦的生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并認為飼料中C≥20的PUFA含量為0.075%時就能滿足羅氏沼蝦的增重和存活。李愛杰等(1996)在基礎飼料中添加豆油和魚油進行試驗,發現添加豆油對羅氏沼蝦的存活率和生長并無促進作用,而添加0.5%魚油就能滿足羅氏沼蝦的營養需求。王恒等(2009)用5種不同脂肪源組合的飼料(魚油0.5%+豆油2.5%;魚油0.5%+菜籽油2.5%;魚油0.5%+花生油2.5%;魚油0.5%+亞麻油2.5%;豆油1.5%+亞麻油1.5%)研究不同脂肪源對羅氏沼蝦生長情況的影響,結果表明豆油+亞麻籽油組增重最好,說明亞油酸及亞麻酸可能是羅氏沼蝦成蝦最重要的兩種必需脂肪酸。楊家威等(2013)認為飼料脂肪源組合不同, 其脂肪酸組成必然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也會體現在魚蝦體組織脂肪酸組成上。
2.3 磷脂和膽固醇
Briggs等(1988)在含內源性膽固醇0.12%和磷脂0.048%的基礎飼料中,分別添加不同水平的膽固醇和卵磷脂飼養沼蝦,發現它們的添加對稚蝦生長無明顯促進作用,但當分別添加0.5%和1%的膽固醇后,再添加卵磷脂,則存在促進蝦生長的趨勢。關于羅氏沼蝦對磷脂和膽固醇的需要量以及對羅氏沼蝦生長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少,有待于深入研究。
下接:羅氏沼蝦的營養需求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