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奶業論壇上,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和衛生部修改牛奶標準的專家組成員、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針鋒相對,“炮轟”乳品新國標,令乳業國家標準再次成為焦點。
新乳業標準倒退回25年前
2010年6月1號起,由衛生部批準公布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其中共包括66項具體標準,涉及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等所有乳類和乳制品。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對1986年頒布的乳品標準進行的一次重大修訂,因此也被稱為乳品新國標。然而,正是這個新國標卻在行業內外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
標準制定過程被疑大企業操縱
在蛋白質含量等標準上,去年8月份的專家組會議上已達成共識為2.95%,然而在隨后的公開征求意見稿和專家送審稿的審定會議上,這一數值卻最終變成了現在的2.8%。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農業部和奶協的意見。
乳業界資深人士王寧寧透露,“新國標的制定過程實際上就是中國乳業各個利益集團之間平衡的結果。而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大企業的身影。”
《人民日報》就近日的爭論采訪了雙方當事人,詳細還原了各人觀點。
那達木德表示,要承認,目前我們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確不高。2010年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質含量為大于等于2.80克,而在該標準頒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生鮮乳菌落總數以前允許每毫升50萬個,現在是每毫升200萬個。從這兩項指標看,標準的確是降低了。
但他表示,如果制定一個標準,大部分生產者都達不到,就有些脫離實際情況了。目前中國奶牛養殖業散養比例較高,超過70%。大部分生乳蛋白質含量達不到原先標準。如果執行更高標準,七成奶農將殺牛。
他稱,還有一個現實是,目前奶源遠不能滿足乳業的加工需要,缺口高達40%-50%。這造成收奶企業在奶源把關時,底氣不足。
那達木德表示,現在執行的標準不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損害。他稱:“雖然不能為了保護民族產業而損害消費者的健康,但是在不損害消費者健康的前提下,我們是不是可以接受循序漸進地提高質量呢?”
不過,對于那達木德的說法,王丁棉給予了堅決反對。他稱,只要舍得給牛精飼料和優質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就會得到提高。而減少菌落總數,不是農民做不到,而是企業的設施跟不上。
他表示,牛奶在剛離開乳房的一瞬間,其菌落總數其實非常低,每毫升不過3000-5000個,最多也不過1萬-2萬個,而之后能達到200萬個,主要是在牛奶離開乳房進入加工環節這一時間段造成的。也就是說,造成細菌超標完全是收奶站等人為因素造成的。
而他稱,新國標并沒有給奶農帶來很大實惠,反而間接受害。一些地方卻出現了奶農倒奶、殺牛的情況。低標準的乳品,國內消費者是不買賬的。消費者沒有信心,奶農最終也賣不掉奶,或者說賣不上價。
王丁棉進而稱,降低標準,是乳品企業獲利,比較容易收購低價奶源,有條件以更低價格占領市場。企業規模越大,受益就更大。
王丁棉表示,在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出臺之前,專家在各地調研,提出提高標準的意見,基本沒有被采納,“顯然是有大企業在操作。”
二人的說法令關于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爭議再次進入輿論中心。此標準2010年出臺時即引發爭論。
而2008年“毒奶粉”事件來,依然不斷有乳制品安全事件、乳品企業惡性競爭事件曝光,令消費者對中國乳制品、乳業的信心出現下降。王丁棉稱,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個行業并未達到整頓的效果,一些大企業還沒有從中吸取教訓。
面對“炮轟”,幾大乳企至今為止保持沉默。據《新京報》報道,有的乳企明確表示“不作任何回應”,有的以“開會”為由拒絕表態。
《人民日報》則同時發表評論文章《將就生產者?滿足消費者?這個選擇其實并不難》,稱“我國乳業當前的生產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確實存在差距,這是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是屈服于現實,還是改變現實?是將就生產者、降低標準,還是應消費者需求、以高標準倒逼各個環節的生產者共同提高乳品質量?這也不難選擇。因為,你不站在消費者一邊,消費者自然就棄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