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駛離嶄新的柏油馬路,再沿彎彎曲曲的草原便道行駛10多公里,巴拉吉尼瑪家的三間磚瓦平房便在晨光中投來版畫似的剪影。盡管沙土道路有些顛簸,但金色地毯般的草原,引人心緒舒展;車窗外,一人多高的灌木叢不時劃過,野草芳香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巴拉吉尼瑪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鎮阿拉塔圖嘎查牧民,今年49歲。家有4口人,女兒去年大學畢業當了老師,23歲的兒子開農用車跑運輸,他與妻子在家飼養牛羊。
“同樣的草場,不一樣的效益。”談到禁牧前后的境況,巴拉吉尼瑪算起細賬――自家3150畝草場,原先養著400多只羊、50多頭牛。“牲畜多了,草就長不好;草不好,牛羊就沒有膘、賣不上好價錢。”前些年一只羔羊才賣200多元,每年賣150只左右,收入3萬多元。
“收入少,人們就使勁擴大養殖數量;畜群減不了,草場生態難以好轉。”巴拉吉尼瑪說,如今國家政策讓牧民擺脫了草畜矛盾惡性循環的羈絆。2010年開始,國家為牧民發放生態獎補金,倡導人們進行階段性禁牧,每畝草場補貼5元,他家迅速將牲畜減為100只羊、20頭牛,建了標準化牛棚、羊圈飼養牲畜。“牛羊少了,草就瘋長。”他說,“以前八九個月大的羊羔不到20斤,現在能長到30多斤。”今年7月份他賣100只羔羊時,每只均價在700元以上,收入7萬多元,是過去的兩倍。
更讓巴拉吉尼瑪欣喜的是,今年,他家的禁牧草場打了4萬多公斤飼草,已儲備好了牛羊過冬草料。他指著門前小山一樣的草堆樂呵呵地說,以前放牧的時候,牧草只有幾寸高,根本不能割;現在一尺多高,用打草機進去割,省了2萬多元的買草費用,加上3000多畝草場的1.5萬元禁牧獎補金,今年,家里的牧業收入能達10萬元。
巴拉吉尼瑪坦言,收入大增,與今年是近10年來雨水最好的一年以及肉價上漲有關。但是,“牧民普遍養羊少了,肉的品質提高了,價格自然就上來了。”他認為,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跡象,最終受益的是整個草原生態。
巴拉吉尼瑪家的情況,是內蒙古新一輪禁牧政策實施的一個縮影--為期5年的階段性禁牧政策推行以來,人們紛紛賣牛賣羊,減少牲畜,實現草畜平衡。
秋高氣爽,艷陽高照。眼下,內蒙古大草原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一捆捆打好的牧草在金黃色的草原上閃閃發光,一輛輛拉草車往返在筆直的柏油馬路上;許多牧民定居點在召開村民大會,人們喜笑顏開地領取禁牧獎補金,商討下一步的牧業轉型之路。人們已深深認識到,只有牲畜減少,牧草才能長好;賴以生存的草原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才有希望。不少牧民表示,內蒙古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一定要算好“生態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