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走5天,從地處170公里外大山深處的夏牧場,趕著羊群到山下村里的牧業點。每年9月的中下旬,新疆烏恰縣黑孜葦鄉庫勒依克村牧民買買提·亞合甫都要這樣做。
9月23日下午,在山腳下的牧業點,我們見到買買提·亞合甫。他一臉塵土,臉上黝黑黝黑。他說:“這樣做是為了給羊群人工配種,藥浴。”
同行的縣科技局局長楊金元說:“每年9月中下旬,縣里的技術人員都會在各個牧業點上為牧民的羊群免費集中配種,藥浴。”
靠人工配種,買買提·亞合甫去年賣了30只羊羔子,收入2萬元:“人工配種的母羊下的羊羔子個子大,體重大,成活率高,好賣。”縣里的牧民同他一樣,嘗到給羊人工配種帶來的好處。不用誰動員,每年的這個季節,他們都會下山給羊群配種、藥浴。
位于祖國最西部邊陲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烏恰縣,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這里2.2萬平方公里土地,山地、戈壁、荒灘占到99.8%,荒漠草場總面積1600余萬畝,耕地面積不足3萬畝,農民人均耕地不足1畝,是一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的典型高原牧業縣。
烏恰縣是一個有地無土、有場無草、有山無果、產業單一,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邊境縣,一路介紹情況的副縣長孟謙文說:“這里的羊要帶著‘放大鏡’找草吃。”
柯爾克孜羊,是新疆綿羊品種中老品種之一,具有耐粗飼、增重快、適應在陡峭山地放牧特點。隨著畜牧業的發展,柯爾克孜羊也面臨著長期近親繁育導致品種退化、體質小、繁殖力差、受胎率、成活率、出肉率低等這樣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縣畜牧局黨組書記付志力深有體會地說:“自然配種的羊羔子只有3公斤左右,而人工配種的羊羔子4公斤以上。”
“提純復壯”是采訪中聽縣上領導說的最多的字眼。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縣里先從柯爾克孜羊的提純復壯著手。借助于實施的自治區科技富民強縣項目《柯爾克孜羊標準化養殖技術推廣》等諸多項目,縣里建立了柯爾克孜羊良種繁育基地,以柯爾克孜羊中心產區托云鄉為重點,按照柯爾克孜羊鑒定標準,廣泛開展品質鑒定,組建了規模有1萬只的核心群。《柯爾克孜羊鑒定整群技術規范》、《柯爾克孜羊人工授精操作規程》和《種公羊飼養管理技術要點》、《柯爾克孜羊免疫程序》等4項技術規范先后完成,并全部應用于養殖中。縣里注冊了“斯姆哈納系列”商標,還使柯爾克孜羊納入國家農業部地方品種保護目錄。
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使柯爾克孜羊的良種率達到90%。全縣規模養殖戶發展到400多戶。
如今,柯爾克孜羊的優質種羊也成了周圍附近地區的俏銷品種,每只種羊能賣到2000多元。由于肉質鮮美,柯爾克孜羊上了新疆國賓館——烏魯木齊迎賓館餐桌,縣里每年要選送2000只優質柯爾克孜羊供應迎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