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策效應帶動下,內蒙古奶業振興走上了快車道,奶牛存欄、牛奶產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2019年,內蒙古奶牛存欄122.5萬頭、增長1.38%,牛奶產量577.2萬噸、增長2.06%,規模奶牛養殖收益每頭牛達到了年均5000元左右。
9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召開了全區奶業振興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自治區奶業振興整體情況,并就媒體關注的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一、黨委政府強力推進
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將奶業振興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多次對奶業發展進行調研,集中研究解決奶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重大項目落實落地。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和自治區主席布小林親自出席奶業重大項目簽約和開工儀式,布局奶產業發展,全力推進奶業振興。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等奶業主產區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或建立聯席制度,相繼出臺了奶業振興意見,明確了主攻方向、措施及發展路徑,切實推進奶業振興工作。
二、強化政策引領作用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奶業振興戰略部署,使自治區《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確定的政策更加細化、實化和具體化,自治區政府再次出臺《推進奶業振興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共有七項具體措施,一是加大種養結合支持力度,重點解決奶牛養殖青貯和苜蓿等優質粗飼料供給;二是提高奶畜養殖設施裝備補貼標準,推動提升養殖和糞污處理等環節機械化水平;三是加強種源建設,加大培育國際國內優秀種公牛力度,開展性控凍精補貼;四是加強中小養殖場改造升級,提升奶牛標準化養殖水平;五是加大民族特色乳制品加工支持力度,推動加工多元化發展;六是提供用地政策支持,解決奶牛規模養殖用地短缺問題;七是強化養殖金融保險支持,解決養殖環節融資難、融資貴、風險高的問題。與此同時,為規范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提升產品標準化水平,提高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自治區政府又出臺《推動全區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為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振興插上騰飛的的翅膀。自治區相關部門借勢持續發力,制定《奶業振興行動計劃》和《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總體方案》,提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具體工作舉措,引領全國奶業發展,推動內蒙古實現奶業率先振興。
三、強化財政金融用地支持
推進奶業振興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本合作,放大資金支持效應。自治區安排專項資金4億元,一是對奶畜優質粗飼料進行全覆蓋補貼,持續提升優質飼草料供給能力。對集中連片種植優質苜蓿500畝以上、具備節水灌溉和機械化收儲條件,并與奶牛養殖場戶建立購銷合同的種植戶、種養結合戶及種植企業進行全覆蓋補貼,每畝補貼600元;對奶畜規模養殖場收儲全株青貯玉米、苜蓿干草和燕麥進行全覆蓋補貼,以“先儲后補”方式,每噸補貼50元。二是加大種源基地建設扶持,持續提高單產效益。對完成年度培育國際國內排名種公牛任務的育種企業進行補助獎勵,每個每年平均補助獎勵1000萬元,獎勵資金重點用于與核心育種場開展公牛培育以及DHI性能測定等;實施30萬頭能繁母牛優質性控精液補貼,每頭補貼120元,加快母牛擴群增量,補貼方式采取“現增后補”;完成2萬頭良種奶牛進口,每頭補貼5000元,提高母牛質量,補貼方式采取“先見后補”。三是加大中小奶畜養殖場提升改造扶持,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每個平均補貼60萬元,補貼額度視存欄規模采取差異化補貼,補貼方式采取“先建后補”或“以獎代補”。資金重點支持中小養殖場開展養殖設施設備改造、飼草料生產加工、糞污資源化利用以及自辦中小型乳制品加工廠等。四是支持民族奶食品小作坊標準化升級改造,每個平均補貼50萬元,補貼額度視加工規模采取差異化補貼,補貼方式采取“先建后補”或“以獎代補”。資金重點用于生產設施、加工制作、冷鏈運輸、衛生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五是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優先支持奶牛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所有奶牛規模養殖場完成糞污處理設施配套。與此同時,推動金融精準服務奶業振興,促進銀企對接。會同自然資源廳出臺改進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相關規定,提供用地政策支持。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業投入資金312億元。
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推進奶業振興,乳制品加工企業必須更好發揮作用,引領帶動民族奶業做大做強。自治區積極推動伊利蒙牛等龍頭乳品企業在五大優勢區域布局自有奶源和加工基地,在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啟動乳業智慧谷和奶牛生態乳業園區建設,大力建設全國領先的奶業集中集聚發展優勢區。預計3-5年新增奶牛100萬頭,加工能力翻一番。
五、全力推進民族奶產業發展
打造加工企業集群,既要鼓勵和支持乳品企業做優做強,促進中小乳制品企業差異化發展,也要鼓勵民族乳制品特色化發展。自治區對支持民族奶制品特色發展量身制定了含金量高的具體政策措施,在奶源基地建設、飼草料生產、標準化加工、品牌培育方面加大扶持,積極推進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提檔升級。一是安排3000萬元資金,支持100個民族奶制品手工坊標準化升級改造試點,重點支持生產設施、加工制作、冷鏈運輸、衛生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二是安排2億元奶牛中小規模養殖場提升改造資金,重點支持牧區發展乳肉兼用家庭牧場和合作社,特別是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推動乳肉兼用西門塔爾和三河牛適度規模養殖,推動機械化擠奶,突出解決民族奶食品加工奶源不足問題。三是市場監管部門重點解決手工坊發證許可、工廠化民族奶食品加工SC認證、質量檢驗檢測、商標注冊和品牌推介等方面的困難。特別是共同推進100個民族奶食品試點建設和 “錫林郭勒奶酪”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四是加大對民族奶制品宣傳力度。結合“愛上內蒙古”品牌短視頻和《內蒙古味道廚房》系列宣傳活動,加大線上宣傳推介。利用旅游景區、餐飲店生產加工演示區域和體驗區域,現場演示民族傳統奶制品加工制作,提高民族奶食品影響力和美譽度,讓錫林郭勒奶酪等產品成為內蒙古奶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六、堅決守好質量安全底線
質量安全是奶業的生命線,不僅關系整個行業,也關系到國家形象、地區形象。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一是嚴把原料奶生產質量安全關,加快推進奶牛標準化養殖,對飼料、防疫、養殖環境、飼養方式、養殖技術等奶牛養殖的各環節,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管控,確保生產出優質安全的原料奶。2019年規模牧場乳脂肪、乳蛋白的平均值分別達到4.09%和3.39%,體細胞平均值19.62萬,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嚴把原料奶收購運輸質量安全關,加強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監管,對奶站、運輸車輛實現抽檢全覆蓋,強化檢打聯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連續12年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保持在100%。三是嚴把乳制品加工質量安全關,實行嚴格的監督檢查和檢驗檢測,壓實乳制品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第一責任,全面檢查乳制品生產企業生產許可條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檢驗能力等情況,對所有乳制品生產企業抽樣全覆蓋。在民族傳統奶制品主產區,建立健全民族傳統奶制品檢驗檢測服務體系,啟動移動檢測車開展免費巡回檢測,為民族奶制品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