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有句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危機、危機,就是危中有機”。后來,非洲豬瘟疫情從天而降,行業有識之士對非洲豬瘟的看法是:這是對中國養豬業生物安全防控能力的一次考試。
短短兩年內,中國的養豬業已經經歷了兩場危機:非洲豬瘟影響了供應量,新冠疫情影響了消費量(需求)。既然是兩場危機,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兩場突然到來的閉卷考試。只是,這兩場考試帶來的結果影響巨大。
1 新冠疫情考試
回顧一下春節前后的情形:那時網絡上對武漢的防疫工作頗有微詞。如果把當時的防疫看作是一場考試,很顯然,群眾是不滿意的,認為錯題太多,考分太低。后來防疫領導團隊陸續有了一些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群眾的不滿逐漸消失,且認為我們偉大祖國在這場與新冠病毒戰斗的考試中得了高分。這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由衷地充滿了強烈的自豪感。筆者便是其中一位。
其實,所謂的高分和低分,在某種維度上,是比較出來的。如果考生都考100分,那就沒有分出高低。在這場考試中,我們認為還可以考高分的是美國,因為美國的科研水平、醫療條件是世界最發達的??墒?,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大眾眼里的好學生卻考出了大大的不及格。
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正在經歷著新冠疫情的嚴肅考試。考試不是一場,至今仍未結束。我國在過去的考試中,目前是成績最好的,這來之不易。因為中國是個大國,人口數量最多,密度也很大,防疫難度高。
2 非洲豬瘟考試
非洲豬瘟是我國養豬業經歷的一次嚴格考試,現在國內嚴重缺豬。按照匯豐銀行的報告中的說法:我國受疫情影響2019年會減少豬肉供應800萬?1000萬t。而按照民間的說法和部分專家的公開報告,損失可能更大,這是數量上的表現。如果從價格上來看,從2019年至今,生豬價格至少有3次突破了40元/kg。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價格是供需關系的表現。按照這個理論推測,那一定是供需關系嚴重失衡。從2020年春節開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消費嚴重下滑。這一點,從屠宰廠披露的屠宰廠開工率上可以看出。
3 疫苗考試
由于非洲豬瘟誕生百年了,世界上至今還沒有一個正式上市的商品疫苗,也就是說所有的國家都沒有交卷。所以,這場長達百年的考試,仍然沒有第一。行業人士非常關注疫苗研發的進展,乃至臨床試驗的反饋。
不過,同為新冠病毒的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我國走在了前面。據公開消息顯示,我國至少有6個團隊在研發新冠疫苗;而且,《病毒學界》的最新消息顯示:基于I/II期臨床試驗結果,證實此新冠滅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包含更多受試志愿者的III期臨床試驗已經在國外開展。
8月11-14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去哈獸研調研時表示:“根除非洲豬瘟,最根本的方式還是疫苗。要采取超常規舉措,加強機制保障,借鑒疫苗研發領域的先進經驗做法,堅持科學,只爭朝夕,更高效地推進疫苗研發工作,力爭早日投入生產應用?!边@里有幾個關鍵詞值得注意:超常規舉措、借鑒先進經驗做法、只爭朝夕。既然同為世界難題的新冠疫苗可以很快取得進展,非洲豬瘟疫苗看來也要抓緊交卷了。
同樣是考試,在非洲豬瘟疫苗領域全世界都沒交卷,所以,暫時還沒有第一名。不過很顯然,在面對新冠病毒的考試中,可能人用的疫苗會先交卷了。這場考試是人用和獸用新冠病毒疫苗兩個隊伍的考試。考試結果可能也要很快揭曉了。
4 企業考試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非洲豬瘟疫情的損失是社會的,但更是企業的。所謂社會的,就是消費者要承擔更高的成本才能吃到豬肉。而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那損失則是以大量的金錢甚至是企業的生死為代價。
在企業層面的考試上,最初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把希望寄托于僥幸。也就像考試前的祝愿詞一樣:考得都會,蒙得都對。但事實上,在最初的幾個月中,絕大多數企業可能都生活在恐懼中,因為他們發現,靠僥幸的代價太大了。非洲豬瘟病毒是“六親不認”的:不管是大企業、上市公司、采用進口設備的企業,還是人才濟濟的企業,反正是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有位專家在一次大會上形容它的速度時說:“非洲豬瘟是以每月1000km的速度在推進。”
但那只是第一場考試。按照小散養殖者的說法是:非洲豬瘟不分大小,一視同仁。換句話說,就是大部分企業考得都不好。
在第一場考試中,很多大企業認為自己的豬場規劃合理、硬件夠硬、管理系統,不會像小散戶一樣不堪一擊。甚至認為很多大豬場的淪陷是管理漏洞多,而自己的豬場絕不至于如此不堪。但現實總是那么殘酷,昨天是看著別人倒下,今天是無助地看著自己也淪陷。當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所有的省區都經歷了考試后,大家才真正認識到這場考試的難度和形勢的嚴峻。
5 危機管理
所謂的危機管理,就是“企業為應付各種危機情況所進行的規劃決策、動態調整、化解處理及員工訓練等活動過程。”今天我們看到有些企業市值過千億元,認為是疫情帶來的機會。其實,疫情帶來的機會幾乎屬于整個行業,而今天能夠市值千億元,既有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更是一個企業危機管理的結果。
在疫情到來的第一輪考試中,幾乎所有的企業看到的只有“?!?,而少有“機”。但整個行業都清楚,在大環境已經被破壞的情況下,對相關管理部門的考試已經接近尾聲,而對企業的考試才真正到來。
所以,整個行業的專家(包括外國專家)、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被大企業率先動員起來。在第二輪考試悄無聲息已經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在利用自己的人脈和其他資源邀請專家,了解同行,迅速而忐忑地建立自己企業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沒有人知道自己打造的天羅地網能不能被突破,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被病毒突破的概率。
在第二輪考試中,牧原股份在行業的的高度關注中在鄭州舉辦了“非洲豬瘟防控閉門研討會”,結果人數大大超出最初的計劃;揚翔在南寧舉辦了“揚翔防非實戰綱要發布會”,同樣是座無虛席。當然,由大企業驅動的各類會議,不同程度地加速了“防非”觀點和方法的迅速流動。
應該說,第二輪考試,考的是一個企業建立“防非”系統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應用的速度。在第二輪考試中,各個企業的“防非”能力奠定了第三輪考試的基礎。第三輪考試考的是在有限資源和相對時間內化危為機的能力,即擴張能力。在第三場考試中,無疑牧原得分最高。因為牧原斬獲了3個第一:(1)市值第一(資本市場的表現);(2)出欄第一(生產能力的表現);(3)產能第一(后續潛力的表現)。
當然,牧原只是最被關注的那個企業,還有一些企業,在第三場考試當中,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實現了過去10年都未實現的目標,賺到了10年都沒賺到的錢。第三場考試幾乎決定了養豬行業未來5?10年的新座次。
6 新常態
筆者回顧了整個行業飽經非洲豬瘟摧殘的這兩年,復盤了這三場驚險刺激的考試,可以簡單總結為:第一場考的是家底,是否有資金實力做后盾;第二場考的是能力,能否迅速建立有效的“防非”系統;第三場考的是資源,能否迅速組織起人財物和相關資源,借勢迅速擴張。這三場考試,或將會成為未來10年養豬業競爭的主要內容。
第三場考試還未到交卷之時,而有些企業仍然在考第一場、第二場。這便是差距,應對危機的能力。在一個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考試將成為新常態,而迅速的應變(試)能力,將成為一個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