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疫苗的研發已經兩年多,在此期間,我國養豬業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非洲豬瘟疫苗的看法也在不斷改變。無論如何,非洲豬瘟疫苗的出現都將再次改變我國養豬業格局的預期。那么非洲豬瘟疫苗是否真的可以在近年上市?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分析其可能性。
首先是技術層面。
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公開信息最多的是幾類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這些非洲豬瘟弱毒候選疫苗上市需要突破3個方面的技術難題。首當其沖就是安全性,第二就是有效性,第三就是量產問題。
從目前發表的關于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成果中,可知無論是我國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正在研發的弱毒疫苗還是美國農業部外來動物病中心梅島實驗室今年5月發表文章中的ASFV-G-ΔI177L/ΔLVR株候選疫苗,都一定程度上對第三個問題有所突破。美國梅島團隊刊文稱,其開發的ASFV-G-ΔI177L/ΔLVR可以在豬穩定細胞系中高效復制,解決量產問題。而哈獸研則是去年3月刊文稱篩選的HLJ/18-7GD株候選疫苗可以在豬骨髓細胞(PBM)中很好地生長。
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美國梅島團隊公開發表的實驗結果顯示?I177L疫苗在小規模試驗中表現出對高毒力毒株的100%保護率。低劑量注射即可提供保護,中等劑量可以實現無菌免疫,高劑量可以保持完全弱毒。高劑量肌注ΔI177L疫苗28天臨床正常,所有感染動物均具有低毒血癥滴度,無排毒。另外,今年4月該團隊發表論文稱?I177L疫苗可通過口鼻接種實現與肌內接種接近的效果。根據媒體相關報道,該疫苗已在東南亞開展臨床實驗。
在我國,哈獸研去年公開發表的非瘟候選疫苗實驗結果也表示開發的弱毒疫苗可以對豬只產生堅強的免疫保護。實驗室研究階段數據顯示其候選弱毒株免疫不影響母豬妊娠,高劑量注射僅在少部分豬只淋巴結中檢出DNA。在《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曾報告,我國已順利完成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實驗室創制、中間試制、生物安全環境釋放試驗及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生物安全生產性試驗和第二階段臨床試驗順利推進,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得到證明。
前期對于非法“疫苗”的使用給豬場帶來了重大損失,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弱毒”隱患,養豬業對非瘟弱毒疫苗抱有懷疑態度:一是疫苗的免疫是否會對豬只本身帶來傷害,導致豬群生產性能下降;二是是否會在豬場排毒散毒,長期難以擺脫。
顯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非瘟疫苗能否上市的最關鍵影響因素,但目前未有具體大規模臨床實驗效果數據公開。
二是市場需求
假如單純從市場角度看,養殖業可有效防控非洲豬瘟且利潤合理,疫苗推出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大于對行業的收益,則疫苗可能會繼續推遲誕生;而如果養殖業利潤下降,防非復雜程度增加,則會促進疫苗的研發。
在非洲豬瘟暴發之初,行業面對非瘟束手無策,呼吁疫苗盡快推出,很多豬場即便冒險也要“賭一把”,千方百計地去尋求非法“疫苗”。而到了2019-2020年,許多企業開始不希望推出非洲豬瘟疫苗。一是由于非法疫苗的使用導致損失為人熟知,業內對于疫苗看法偏向負面,它可能增大環境風險、提高非瘟凈化難度;二是豬價高漲各大養殖企業信心百倍,大型企業掌握了防非的方法,非洲豬瘟為這部分有資金、有技術的企業筑起壁壘。
但到了2021年,在利潤刺激、資本加持、政策護航、信息交流下這種壁壘依然被平衡瓦解。產能恢復,豬價下降,部分地區豬價已經跌破了成本線。這時,養豬企業需要控制成本,很難繼續投入高昂的生物安全運營費用,加之弱毒株的出現進一步增加了防控難度,在這種情況下養殖企業再次轉而期待疫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是政策決策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嚴厲打擊非洲豬瘟假疫苗有關違法行為的通知》,再次強調各地畜牧獸醫部門要以最大的決心、最堅決的措施,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非洲豬瘟假疫苗行為。5月,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黑龍江調研時強調,要充分認識疫苗研發對我國生豬生產的重要性,按照時間服從質量、穩妥有序推進的要求開展研發工作,力爭早日投入生產應用。
可見雖然對于非法疫苗采取嚴厲的打擊態度,但是主管部門依然肯定了正規疫苗的研發價值。
由于其影響重大,我國對于非洲豬瘟疫苗投放市場態度謹慎。但依然可以從決策制定所期待的結果來分析討論。
主管部門和養殖企業對于疫苗的期待是有所差異的。主管部門站在豬肉供應全盤來看,希望產能盡量恢復、豬肉價格下降;而養殖企業站在盈利角度則希望競爭對手更少、高利潤維持更久、成本降低。但這二者之間依然存在交叉。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5月份,豬肉價格下降23.8%,影響CPI下降約0.50個百分點。主管部門目標短期內已經有所回應,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可以做為“技術儲備”。但未來養豬業沒有了高利潤的刺激,成本無法降低的情況下,產能的淘汰又會開始發生,豬價又會上漲。
在豬價下行階段,養殖企業要降低防非成本,會期待安全有效的疫苗誕生。大型企業布局放緩或收縮,豬肉供應需要中小型養殖戶來填補,大量的育肥工作也需要中小型養戶來承擔,這部分養殖戶也會期待疫苗。
因此,從產能與養豬業合理利潤的平衡來看,如果有足夠的實踐數據證明其安全有效性,在技術成熟的前提下,非洲豬瘟疫苗推出是可能的。但技術的突破可能很近,也可能很遠,如果疫苗本身技術不成熟,一切期待都是空談。
當然除了保供給,決策需要考慮的還有非瘟防控的基本路線,非洲豬瘟要走凈化根除的道路,上市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可能會使非瘟根除更加遙遠,或許最終會像藍耳病一樣最終在豬群中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生態。
筆者僅分析豬價大跌背景下非瘟疫苗上市的可能性,無論如何,養豬業期待的是真正安全有效的疫苗,如業內專家所言,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能有利于非瘟的凈化根除則更佳。當前全世界都沒有任何非洲豬瘟疫苗上市,豬場還是應當做好生物安全,著眼長期利益,遠離非法非瘟“疫苗”。
PS: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