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能“狠心”,但溫氏能嗎
在經歷長達半年的豬價深跌后,豬價越逼近10元,養豬人的心理防線愈發薄弱。每一天豬都得吃飼料,自繁自養還好,小打小鬧還好,但耐不住有二次育肥的養豬人,更耐不住有賭上全部身家創業的養豬人。
“不破不立,賣豬了,虧了二十多萬,但高興”,一位投入500萬養豬的年輕人如此總結。一共900多頭豬,重量410—520斤不等,統價9.5元,全被廣東來的老板一天拉完。

小虧即贏,知足了。
相比被行情折磨,他有魄力“狠心”清欄,“資金能過冬,就是最好的,畢竟總要拿錢做事,混吃等死不是而立之年該干的事?!钡瘓F豬企就不能如此瀟灑了。
牧原、正邦、溫氏、新希望……哪一家不是天天被質疑資金鏈是否會斷裂,畢竟都是幾億幾十億地虧,虧到甚至被造謠“退市”。
公眾號先后已經發文分析了牧原、正邦、新希望的最新情況,今天便輪到溫氏,昔日的行業老大,現在依舊是老大,卻是虧損第一。
即便面對前三季度超90億的虧損,溫氏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初步計劃2022年肉豬出欄目標1800—2000萬頭,2023年約增加800-1000萬頭。
溫氏正邦“同病相憐”
關于為什么會虧這么多,究其原因還是成本高。第三季度溫氏養殖成本11元/斤左右,9月下降至9.5元/斤,而明年它的目標成本是7.8元/斤以下。
和牧原的光輝戰績相比,它的成本控制能力理所當然地被嘲了: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公司生產情況處于低谷,能繁母豬數量、質量及部分生產指標等都處于較低位置,自產豬苗數量和質量都不盡人意,導致豬苗成本較高;同時,為了保持合作農戶隊伍及干部員工穩定,公司外購了部分高價豬苗進行育肥。這批豬苗近期上市,較大程度地影響了三季度的整體業績。
這不和正邦同病相憐了嗎?

不認命,就是干
一方面降薪優化

5月起也暫停外購豬苗,等到12月份估計便能看到成本下降的效果。有投資者提問其為什么要拒絕牧原模式,溫氏的回答顯示了它強大的自信。

2021年,溫氏將年產超1000萬頭,虧損也大概率會超100億元,但它現在還擁有200億未分配利潤,有繼續狂奔的資本。
百年溫氏不會放棄龍頭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