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篇的內容對于行家來說可能都是常識,在這里作者梳理一遍,是希望基層的養殖者能夠了解到形成今天局面的前因后果。
一、我們成為美國的“韭菜”
近期,養殖業苦不堪言,但飼料價格卻暴漲,形成了明顯的剪刀差,更要命的是,這種情況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緩解。今天,期貨市場上豆粕2205合約的收盤價格達到了4277元,而現貨報價早已超過5000元/噸。
豆粕的主要原料-大豆的主要出口國是美國、巴西、阿根廷,而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202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9651.8萬噸,金額535.4億美元。按照今天的匯率,換算成人民幣高達3409億元。數量和金額驚人。
這一年,進口的美國大豆占中國總進口量的33.5%。而美國大豆的上市時間和巴西有時間差,所以,為一己私利,美國一直以各種手段操縱大豆價格,實現利益最大化。不得不承認,雖然中國是美豆最大的客戶,但并不能客大欺店,反而一茬茬的被美國割韭菜。僅僅從這個角度,現狀就必須改變。
據公開信息顯示:早在80年代初期,中國大豆市場尚未啟動,美國大豆協會就來到中國。三十多年來,美國大豆產業組織(美國大豆協會、美國大豆基金會和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在飼料加工、畜禽和水產養殖等行業開展技術服務,開發中國大豆市場需求,推動中美大豆產業貿易合作。截止到2015年,美國大豆產業組織累計在中國市場投資已經超過一億美元。美國人,投入巨資給我們培訓,不是免費的,而是一項長期戰略。
可以說,美國大豆協會的工作就是教育中國飼料業、養殖業盡可能地使用玉米豆粕型日糧,產生強勁需求后會產生依賴,那個時候,就可以任意割我們的韭菜了。這一點,已經成為國內的行業共識。所以,從國家層面來說,必須要擺脫這種依賴。否則,中美關系如俄美關系的時候,美國人會像芯片一樣拿大豆卡我們的脖子。
二、飼料企業推波助瀾,自食惡果
幾十年來,中國的養殖業迅速發展,也帶動了飼料工業的高速發展。抓住這個市場紅利的飼料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當然,在市場經濟下,這無可厚非。對于飼料企業來說,要想擴大商品飼料的市場,就要進行市場教育:除了教育不使用飼料的農戶使用飼料外,還大力推廣配合飼料(全價料),走過了一條從舀舀藥(四川話,添加劑的意思)到預混料、濃縮料,再到配合料的一條擴大商品飼料需求之路。
做配合飼料,基于采購方便、生產效率、便于品控的角度,飼料的原料越簡單越好,品種越少越好,所以,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的“美式日糧”,也就是業內人士所說的“玉米豆粕型”日糧。應該說,今天中國的養殖業,尤其是養豬業和蛋雞業,已經徹底習慣了“美式日糧”。
事實上,每一次原料大漲,都有飼料企業迫于壓力推廣“歐式配方”。按照一位資深配方師的說法,所謂“歐式配方”的特點是:原料多樣化,喂法液體化。在蛋白的選用上不一定是豆粕,而是俗稱“雜粕”的花生粕、棉粕、菜粕、亞麻粕、葵籽粕等等。但歐式配方在商品飼料市場上推廣困難,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無論是美國大豆協會,還是飼料企業,都在宣傳玉米豆粕型飼料才是好飼料。這些宣傳已經植根于養殖場,尤其是小型養殖場和偏遠地區的養殖場。乃至顏色等外觀的稍許變化,都會被認為品質下降。
幾十年來,商品飼料的所謂“好”的標準,形成了美國大豆協會-飼料企業-經銷商至上而下的宣傳鏈條,已經深入人心,雖然農業農村部和中國飼料工業協會都在推動豆粕、玉米的替代方案,但進展十分緩慢。應該說,經過幾十年的教育,想改變已經非常不容易。面對玉米、豆粕價格的暴漲,飼料企業雖然也面臨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但想改變也十分無力。今天的景象,正是美國所期待的結果。
看起來這一局面很難改變,實則上在成本壓力和虧損的壓力下,已經暗流涌動。未來數年,這一困局可能會大為改觀,而中小養殖場也有望通過對飼料的來源習慣的改變,重新獲得競爭優勢。如果進展順利,規模豬場反而會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下接:王中┃我們今天的飼料害了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