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豬肉進口同比降70%
美國是我國進口豬肉的主要來源國之一,在西班牙之后、且近年來與巴西不相上下。
從美國農業農村部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1-2月,美國在中國市場的豬肉銷量大幅縮減,2021年1-2月的數據是13萬噸,今年直接降至3.9萬噸!同比減少了70%,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豬肉輸華量低迷的趨勢。
那么,中國進口了多少美國豬肉呢?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1-2月,我國進口了45萬噸豬肉及豬雜碎,這其中就有13.1萬噸來自美國。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兩個數據相差這么多?這是因為統計口徑不同。
“對華出口量”是指美國統計的豬肉離境申報的數據,“對美國豬肉的進口量”,則是指中國海關統計的進口申報的數據。
兩者之間有差別,主要是因為船期引發時間差,所以我們說,預測未來幾個月的進口量,可以從當下的“出口量”看出變化趨勢。
進口豬肉價格、運輸優勢不再
當下的中國市場并不缺豬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出欄生豬1億9566萬頭,同比增長14.1%,豬肉產量增長14.0%。而且由于豬價長期低迷,進口豬肉的優勢并不明顯。
此外,疫情之后,進口冷鏈食品的檢測增加了核酸、消殺等環節,通關時間比疫情前要長,而且一旦檢出核酸陽性,就會面臨退貨風險。
并且,豬肉進口關稅從8%恢復至12%,稅費明顯增加,加之海運費仍然高企,成本自然居高不下,這也進一步削弱美國豬肉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優勢。
種種因素下,業內預計今年我國的豬肉進口量都將保持低位,這對于中國養豬業來說是個好消息。
今年進口量或落至非瘟前水平
回顧近幾年的進口肉情況,我們可以發現,由于非洲豬瘟的影響,我國2020年豬肉進口量同比翻番,創下歷史新高,但到了2021年已經開始回落,今年趨勢更是猛烈下滑。
海關數據顯示:
2018年:我國豬肉進口量119.3萬噸;
2019年:我國豬肉進口量210.8萬噸,同比增加75%;
2020年:我國豬肉進口量439萬噸,同比增加108.3%;
2021年:我國豬肉進口量371萬噸,同比下降15.5%。
據統計,2020年,中國進口凍豬肉占國內豬肉供應量比例達到10%,如果包括雜碎,將達到12.5%。這意味著,進口凍豬肉已經在豬肉供應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角色。
因此,當時中國養豬業出現了一番言論,認為豬價下行是進口豬肉對國產豬肉市場沖擊所導致的。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曾在去年6月表示,適度進口有助于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穩定豬肉供給、抑制豬價過快上漲,但在供需基本平衡或供給寬松時,豬肉過量進口將會沖擊國內生豬養殖產業。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表示,進口凍豬肉所發揮的作用,更多的是有效補充國內豬肉供應。
他說,如果將時間軸拉長,過去15年,進口凍豬肉占國內豬肉供應量的比例,基本維持在2%-5%。當國內豬肉供應正常的情況下,進口占比2%-2.5%;當國內豬價上漲,豬肉供應緊張的時候,進口量增加,占比增至4%-5%。
2018年,暴發了非洲豬瘟,國內生豬產能銳減,需要更多進口豬肉予以補充。于是,從2019年至2020年,大量進口的凍豬肉有效增加了豬肉供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消費者吃豬肉的成本和難度。
2001年至2007年,中國的豬肉貿易保持凈出口狀態。直到2008年,進口量才開始超過出口量,中國成為豬肉凈進口國。2016年,中國躍居全球最大的豬肉進口國。
至此,中國的豬肉進口量已經連續13年超過豬肉出口量,進口量由2008年的37.33萬噸,增至2020年的439萬噸。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國的豬肉進口來源更加多元化,歐盟占中國豬肉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二,北美是中國第二大豬肉進口來源,南美國家的豬肉市場份額正在迅速提升。
2020年,在中國豬肉進口量的比例中,歐盟的西班牙、德國和丹麥三個國家,分別占21.9%、10.7%和 8.4%;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分別占15.9%和9.6%;南美地區占15.5%,其中巴西占11%。
隨著中國成為巴西豬肉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業內預期,巴西將因為低廉的飼料價格,以及高效的養殖技術,在中國未來的豬肉進口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