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培育“五大行動”骨干基地1265個,面積771萬畝,推廣水產新品種100個,骨干基地基本實現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全覆蓋、養殖尾水循環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全覆蓋,水產養殖用獸藥使用量同比減少9%,配合飼料替代率平均達到84%。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為進一步做好“五大行動”實施工作,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將繼續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
2023年“五大行動”以提質量、上水平、強標準為著力點,以綠色高質量發展和漁業現代化建設為目標,結合本年度重點推廣的水產養殖品種和技術,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一)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集成示范一批年度重點推廣的養殖品種和技術,強化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等優秀科技成果遴選。圍繞現代設施漁業發展,重點優化提升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室內魚菜共生養殖、近海新型網箱養殖、深遠海設施養殖等主要設施養殖模式,分析各模式成本效益,總結提煉樣板典型。圍繞拓展養殖空間,研究大水面和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開展大水面生態養殖和“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等多種新技術示范推廣。
(二)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圍繞池塘標準化生態化改造和養殖尾水治理,支持生態溝渠、生態塘、潛流濕地等尾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優化提升連片池塘養殖尾水人工濕地生態處理、池塘養殖尾水“三池兩壩”生態處理等技術模式。研究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尾水凈化技術,重點示范推廣“機械過濾+生態塘凈化+微生物凈化”養殖尾水處理等技術模式,遴選一批養殖尾水處理效果好、成本低的新設施新裝備。
(三)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大力推廣綠色生態防病技術,加強疾病監測預警,有效提升突發疫情應對能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全面落實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制度,穩步啟動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建設。用好“魚病遠診網”,做好技術指導服務。開展水產養殖動物主要病原菌耐藥性監測和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指導養殖者科學規范使用漁用獸藥。骨干基地要實現用藥量、特別是抗生素使用量同比持續降低。
(四)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進一步加強產學研推用協作,分品種對全養殖周期配合飼料替代情況進行調研,總結替代經驗,梳理存在的技術瓶頸問題,研究解決對策。加強科普宣傳和示范推廣,不斷提高配合飼料替代率和研究成果轉化率。骨干基地養殖大黃魚、石斑魚、花鱸等配合飼料替代率不低于90%;烏鱧、鱖、梭子蟹、青蟹、河蟹等配合飼料替代率不低于80%。
(五)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組織開展水產新品種推廣試驗示范,集成一批良種良法技術規范,總結凝練一批新品種推廣成果。制定《水產新品種推廣應用效果評價辦法》,選擇南美白對蝦等重要養殖品種開展推廣應用效果評價試點。培育壯大聯合育種攻關主體以及重要保種、苗種繁育主體,并將符合條件的納入“五大行動”骨干基地遴選范圍。舉辦第四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推進優質水產苗種推介展示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