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豬病問題
中國養豬業最大的風險是疫病。放眼世界,中國豬病最多、最復雜。豬病疫情是導致中國養豬業生產水平低下、養豬成本高、經濟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是制約中國養豬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如何解決中國豬病疫情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或豬場疫病防控問題,而是政府層面的全國性豬病大環境凈化與控制問題。中國目前比較流行的危害較大的七大病毒性豬傳染病:非洲豬瘟、藍耳病、豬瘟、偽狂犬、口蹄疫、圓環、流行性腹瀉;四大細菌性傳染病:支原體(氣喘病)、大腸桿菌、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混感綜合癥流行,全國豬群幾乎都是亞健康,免疫抑制性疫病普遍存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危害最大的仍然是非洲豬瘟,疫情流行形勢嚴峻。進入2023年以來,北方疫情比較嚴重,如東北、山東,今年疫情流行有由北向南發展的趨勢。養豬業者迫切期待著安全高效的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上市。疫病風險是中國養豬業的最大風險,也是散戶養豬、家庭農場養豬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我們相信,隨著規模化養豬、集團化養豬的快速發展,隨著養豬科技的不斷進步,中國豬病形勢會逐漸好轉,非瘟等疫情會逐漸得到穩定控制。非洲豬瘟等疫病防控,要采取綜合措施,消滅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豬群,三手都要硬,搞好生物安全是基礎,提高豬群免疫力、健康度是根本。
二、成本問題
中國養豬成本高,比歐美養豬發達國家要高出三分之一以上,除了豬病因素和養豬技術因素以外,主要原因是飼料成本高。大型豬企、集團豬企的飼料成本占完全養豬成本的60~70%,規模豬場、家庭農場的飼料成本占完全養豬成本的70~80%。飼料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玉米、豆粕、麥麩等主要飼料原料成本太高。目前豬企都在調整飼料配方或發掘替代飼料原料,以求降低飼料成本,但效果有限,也不是長久之計。能夠替代豬飼料蛋白原料、能量原料的谷物不多,再說如此巨大的飼料需求量,任何一種新開發的主飼料原料成本都會被推高,最后還是拉高飼料成本。提高玉米、大豆、大麥等飼料主要原料的農業生產水平及其產量,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才是解決飼料成本高的長久之計。玉米、大豆、大麥等糧食價格降不下來,飼料價格就降不下來。除了飼料成本居高不下,其他養豬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如非瘟等疫病防控成本、獸藥成本、環保成本、勞動力成本、豬場投資建設與機械設備成本... 中國養豬成本高,豬病多,也是中國豬肉在全球市場上沒有競爭力、難以出口的主要障礙 。養豬業的第一競爭力就是養豬完全成本。養豬完全成本是評價一個豬企養豬水平、經濟效益的最終指標。就拿集團豬企、上市豬企來說,養豬完全成本目前一流水平8元/市斤左右,二流水平9元/市斤左右,三流水平10元/市斤左右。降本增效永遠是豬企的主旋律與生命線。絕大多數豬場、豬企生產水平的進步(降本增效)追不上市場完全養豬成本的提高,即使是牧原溫氏等一流豬企,非瘟前后養豬完全成本也提高了2元/市斤以上。
三、生產水平問題
中國是養豬大國,無論是生豬存欄量還是年生豬出欄量均是全球的一半以上。但是,中國不是養豬強國。體現養豬生產水平的指標MSY(MSY指平均每頭母豬年出欄生豬數),丹麥、荷蘭等30頭以上,歐洲美國平均22頭以上,而中國非瘟前只有17頭左右,目前不到16頭。我們每年要飼養4000萬頭以上的能繁母豬,才能生產全國人民所需要的七億頭豬或4500萬噸豬肉。生產水平低下、生產效率低下,這是糧食資源、土地資源、人財物資源等社會資源、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養豬綜合生產水平問題也是影響中國養豬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影響中國養豬生產水平的因素:豬病、育種、飼料營養、動保、環控及規范化、標準化豬場管理。
四、育種問題
中國豬育種落后,尤其是占中國市場主導地位的外三元杜長大原種豬,一直依賴國外進口,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本土豬保種與育種更落后,本土豬市場占有率已經不到10%,建國以來搞的許多土洋雜交配套系都失敗了,沒有一個得到推廣應用。聯合育種搞了許多年,沒有進展。目前中國豬育種主要依靠集團豬企、上市豬企和專業的大型豬育種公司,各行其是。中國豬育種不存在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只是缺乏長期主義、合作意識。中國解決豬“種芯”問題,真正能做到長期搞好育種的,未來也只能寄希望于這些種豬與商品豬配套發展的一體化集團公司。目前中國豬育種方向要實現兩個轉變:1)從注重瘦肉率、料肉比、日增重、繁殖力向“豬好養 肉好吃”轉變;2)從注重外三元普通豬肉向本土豬中高端豬肉轉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希望豬基因育種等高科技能給未來的中國養豬業帶來質的飛躍。
五、環保問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養豬環保越來越嚴,壓力越來越大。養豬環保主要是糞污無害化處理,糞污還田,種養結合,資源化利用或循環利用,生態養豬、綠色養豬。主要問題,目前豬場糞污處理模式,實際上已被環保政策逼上工業化之路,事實上種養分離、畜牧業與農業分離、養殖業與種植業分離。解決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利用問題,糞污還田、種養結合是正確方向,但首先要解決養豬業與種植業脫離問題,要解決農民使用有機肥積極性問題,要解決農民配合豬場灌溉標準糞污排放問題,還要解決“工業化處理”給養豬場、養豬企業帶來的難以承受的高成本問題,養豬環保迫切需要國家層面、政府層面的頂層設計與政策規劃支持。在中國,種養結合、生態養豬,不能實施還有一個因素:養豬大省養豬土地資源比較緊張,絕大多數豬場沒有足夠的配套土地提供糞污還田消納,中國的家庭農場環保模式也很難照搬歐洲家庭農場的生態環保養豬模式。中國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適應各種不同養豬模式的規范化標準的長期穩定的環保政策。
六、豬周期問題
中國豬周期問題,豬市波動太大,一直是行業內人士的困擾。非瘟前,三-四年一個周期,非瘟后變得無規律可循。可以確定的是,隨著規模化養豬、集團化養豬占據主導地位,未來豬周期趨勢是向好的,豬周期將越來越被熨平,豬市波幅會越來越小,中國養豬業將進入供需平衡的微利時代。但仍然有不確定因素,比如非瘟等特大疫情,集團化養豬盲目擴張等。散戶養豬、家庭農場即中小豬場越來越少,失去市場主導地位,市場投機性主體將轉移到規模豬場、集團豬企。影響未來豬周期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非瘟等特大疫情,大型豬企的盲目擴張,行業外的資本攪局。熨平豬周期,中國養豬業的市場經濟也需要國家政府的計劃經濟、宏觀調控。建立完善全國養豬大數據及豬市預警機制、平臺,至關重要。
七、政策與金融支持問題
非上市的民營豬企、規模豬場、中小豬場即家庭農場的政策與金融支持問題,一直備受行業內人士關注。貸款難、融資難問題一直沒有妥善解決,相關扶持政策也沒有落實到位。個人認為,政策與金融支持應該傾斜于先進的規模豬場、大型豬企及本土品種豬場,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供給側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中國的疫病環境與農民經濟環境,不宜再提倡、支持散戶養豬。重點支持集團公司+家庭農場模式,重點支持本土豬及其中高端豬肉產業,重點支持非瘟等重大疫病疫苗研發與中獸藥研發,重點支持全國大環境政府層面的豬病凈化、基因育種、環保治理、養豬大數據平臺建設等。支持養豬業及其上下游行業轉型、升級、創新,促進中國養豬業高質量發展。取消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形式的各項補貼政策,支持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支持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帶動家庭農場共同發展的“公司+養戶”集團化養豬模式發展,限制自繁自養集團化養豬模式的過度發展,支持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合作模式發展,限制集團豬企多元化、全產業鏈發展。
八、抗生素問題
養豬過程中使用抗生素問題,要結合中國國情及現實,不同的歷史時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中國豬病問題沒有明顯有效解決之前,不要不合時宜地推廣“無抗”養豬,更不能“禁抗”,否則中國養豬業損失巨大。提倡“減抗”、“替抗”,不要濫用抗生素,要科學使用抗生素。育肥豬出欄前要嚴格控制休藥期、控制藥殘,確保豬肉食品安全。中國豬病大環境,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幾十年內還離不開抗生素、離不開疫苗、離不開消毒劑。發展中獸藥,中西醫結合,是“減抗”、“替抗”的最有效途徑,比如印遇龍院士團隊研發的“西薈素”中獸藥復方制劑、西南大學張洪培團隊研發的“隆科1號、隆科2號”中獸藥復方制劑等,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中獸藥復方制劑,不僅是廣譜抗菌,也是廣譜抗病毒。中獸藥產業也是中國特有的動保領域的綠色產業。凈化豬病、改善豬病大環境以及提高豬群健康度、免疫力、抗病力是中國養豬業“減抗”、“替抗”乃至未來“無抗”的前提與基礎。
九、本土豬問題
中國養豬市場基本上被外三元杜長大壟斷,其市場占有率90%以上,本土豬市場占有率不到10%,并且幾乎都是些散戶養豬或家庭農場養豬。中國本土豬保種越來越困難,保種場均處于虧損或勉強度日的境地,許多本土品種豬瀕臨滅絕。中國本土豬品種資源豐富,與外三元杜長大相比較,其優點是適應性強,耐粗飼,產仔多,肉質好,適合中國人口味。本土豬缺點是,瘦肉率低,飼養期長,日增重低,料肉比高。規模化養豬、現代化養豬,本土豬飼養成本高,如果沒有高增值、高溢價,經濟效益低,就會虧損,沒有市場競爭力。本土豬的出路只能是生產中高端、高端豬肉。未來,規模化養豬尤其是集團化養豬占據中國市場主導地位,主要生產杜長大普通豬肉即大眾豬肉,家庭農場或中小規模豬場主要生產本土豬中高端豬肉,各種養豬主體和諧發展,規避養豬行業同質化競爭,避免養豬行業內卷化。當然,也可以通過集團公司+家庭農場模式發展本土豬暨中高端豬肉產業,豬企照樣可以做強做大,參考溫氏等先進的“公司+養戶”模式,把生長育肥豬交給養戶放養,發揮農民養戶的優勢,發揮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的優勢,帶動廣大農民共同致富,振興鄉村。發展本土豬產業,打造中國中高端、高端豬肉品牌,引導豬肉消費質量升級,不斷滿足小康社會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好吃”豬肉、高端豬肉需求。
十、發展模式與趨勢問題
農業現代化,包括養豬業現代化。規模化養豬、集團化養豬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散戶養豬、家庭農場養豬與規模化養豬、集團化養豬多種形式長期共存,只是市場占有率前者越來越少,后者越來越多。提倡、支持多種形式養豬合作共贏模式,遏制集團化養豬、全產業鏈養豬模式形成行業壟斷。由于國情不同,尤其是豬病大環境不同、土地資源等自然環境不同、人文文化環境不同,中國養豬業未來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不可能是獨立的歐洲家庭農場模式,也不可能是美國模式、丹麥模式,中國養豬業發展模式是中國特色養豬業模式。中國過去搞的農村集體小區養豬模式、合作社養豬模式,早已被實踐證明是不可行的,不要再重復走失敗之路、資源浪費之路。
有公司搞“聯盟”或“聯合體”發展養豬模式,我也不太看好。在中國養豬業,只存在兩種合作模式,一種是兼并重組、收購與被收購、控制與被控制合作模式,即大魚吃小魚;一種是服務與被服務模式,養豬業及其上下游企業之間資源互補、互通有無的買賣關系。由于養豬業風險大,合作成功的基礎,是一家獨大的以一家企業擁有絕對領導權控制權的緊密性合作模式。松散型的合作模式、契約式合作模式,在中國很難進行,比如養豬“聯合體”、“聯合育種”、“飼料聯盟”、“動保聯盟”、豬企與屠宰企業契約合作,包括豬業協會、商會組織。中國走的是集團化養豬之路,集團化豬企走的是全產業鏈之路。獨立的家庭農場或一般規模豬場的生存之路,或者走附屬于集團公司的“公司+養戶”合作模式之路,或者走差異化養豬、特色養豬之路,別無它路。避免同質化競爭,規避不公平競爭及行業內卷化,各種不同規模的養豬業者才能和諧發展、共同發展。中國養豬業進入集團化時代、微利時代、高質量發展時代,集團豬企如何發展?也要慎思慎行。集團豬企單體豬場要適度規模,不要走“航母”豬場之路,不要走“高大上”豬場之路,不要走“高樓”豬場之路,更不能走盲目擴張之路... 否則疫病爆發風險、資金鏈斷裂風險、破產倒閉風險離您不遠了!
事與愿違,中國養豬業,我們所希望的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合作養豬模式破滅了,我們所希望的以家庭農場為主的養豬模式破滅了。仍需努力,中國養豬業,我們所希望的種養結合生態養豬模式困難重重,我們所希望的中國養豬業健康、穩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