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縮,轉機在哪?
從2018年到2022年,期間的生豬出欄增速不禁令人懷疑企業如何應對越來越龐大的攤子。牧原增長4.5倍,新希望增長4.7倍,雙胞胎增長5.43倍,傲農增長11.4倍,德康增長4倍……
盡管從2021年下半年起,業內降本增效之風吹了又吹,奈何總體產能還是居高不下,可見讓規模企業“壯士斷腕”難度極大,面對遍布全國的養殖場,發力的方向表現為部分上市企業開始下調2023年出欄目標:
傲農從800萬下調到600萬。
天邦從800-1000萬頭下調到650萬頭。
天康從500萬下調到280-300萬頭。
大北農從600萬頭下調到500-550萬頭。
腰部豬企如此,頭部豬企亦在放緩:牧原從高速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溫氏終止14個募投項目;新希望二賣豬場……
而綜上對從業者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崗位變少。自己變得“不值錢”了。
從“是個人就要”到“技術員卷到本科”,也不過2年光景。直觀的感受便是,你把簡歷掛出去、投出去,鮮少收到人事的反饋,或者提供的待遇令人興趣缺缺。
月薪5K,成了養豬人最后的倔強。可這樣的待遇明顯不能讓高強度工作的養豬人滿意,現實行情卻在反復告訴你現在跳槽出去反而不明智。手機里的同行交流群也越來越少的人討論跳槽,因為待遇都大同小異,跳出去變得“不劃算”。
預計轉機在下半年能看到苗頭,亦如去年下半年豬價一度攀升到14元/斤,唯有行情支撐才能降低跳槽風險,尤其是對有意向長期深耕養殖業或者目標外企的人來說,頻繁跳槽既內耗自己又降低人力眼中你的吸引力。
況且越來越普遍的批次工資也讓職工與企業風險共擔,“競聘接豬”更是增加了現在就業的不確定性。(推薦閱讀:“競聘接豬”聞所未聞!現在,就連飼養員的活兒也不好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