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業內反饋,隨著市場陷入一片紅海,近年來動保行業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價格戰愈演愈烈。豬企招標幾乎以價格低為標準,同時回款賬期長達半年甚至一年多。因此,不少動保企業陷入裸價競爭,疫苗、獸藥跌破成本價,貨款也遲遲難以回收,已經在貼錢做生意。

價格戰無疑令行業苦不堪言。實際上,不只是在農牧行業和動保行業。目前國內許多工業化更成熟的行業也都陷入了價格戰的漩渦。
例如當前國內汽車行業也在價格戰中掙扎,6月7日,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對當前國內車企正進行的價格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筆者認為也適用于當前的動保行業。
他認為,企業可以讓利但不能讓本。“如果賣100萬(輛汽車)都沒錢賺,做什么企業,交什么稅、就什么業?國家也好,部門也好,根據《價格法》,要回歸到理性的價格戰。”他進一步解釋,“廣汽并不是怕打價格戰,我也有大把錢,我怕什么,但是我們是人,注重社會責任,我們都是根據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個人利益、企業利益劃分合理的收益,這是對的。去年豐田賺了2500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倍,銷售收入增長了21%,利潤增長了1倍,它卷價格嗎?我們要思考這個,卷價格怎么卷,應該是讓利不是讓本。”
當然,整個養殖產業鏈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經歷巨虧,作為產業鏈的一環,動保行業相對而言生存環境已經算好,因此也有觀點認為上游動保適當分擔養殖行業整體壓力也是應盡之責。一位養殖企業負責人說,“獸藥疫苗也是賺養豬的錢,這兩年養豬人虧那么多錢,沒道理做獸藥疫苗還能繼續賺錢,應該讓利給養殖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養豬客戶繼續生存下去了,動保業才能持續發展。”
但許多動保行業從業人員則認為,實際上低價的動保產品真的為養殖業帶來很大程度的讓利嗎?或許并不盡然。一方面動保占養殖成本比例較低,再低價也節省不了多少成本,但對養殖帶來的效益卻很大;另一方面,過低的價格卻可能會使得到的產品質量標準發生變化,導致使用時效果不佳反而影響生產成績。
無論如何,養殖端的處境在二季度終于迎來了反轉,豬價上漲盈利期來臨。但對上游動保企業而言呢?
眾所周知,一件工業化生產的商品價格打下去了,就很難再漲起來。這使得在“價格戰”中,所有動保企業,都是輸家,沒有贏家——因為按照這種勢頭繼續打下去,就算通過卷價格贏得了市場,也不會取得盈利。
據悉,去年以來,已經有一些動保企業表示拒絕參與價格戰,退出了一些龍頭豬企的招標,即便這意味著失去一部分營業額。
市場苗跌近政采價?動保企業如何突破價格戰漩渦
過去的十余年里,動物疫苗從政府招標走向市場化以來,定價在持續上漲,這也造就了動保行業過去十余年的擴張和繁榮。政府招標幾毛錢一頭份,市場化疫苗定價向著進口疫苗的標準,往十幾、二十元一頭份奔去。動保企業紛紛踏上市場化的大潮,營業額和利潤都呈現迅速上漲,2010年-2022年,行業總營收增長超過100%。
這是動保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中國養豬業規模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十年。如今,養豬業越來越向大企業集中,動保業似乎又面臨回到招標采購的時期。
例如,政府招標苗價格多在幾毛錢一頭份,如今豬場采購某些疫苗品類壓價也不乏低至1元一頭份。這已經和政府采購相差無幾。而過去政府采購之所以逐漸被市場化取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價格過低,造成質量受質疑。當然,頭部豬企自己采購的疫苗因為直接利益相關,自然會對質量進行嚴格把關。但要以政采苗的價格,購買市場苗的質量,就只能犧牲動保企業利益了。價格戰下,許多企業不得不咬牙下水。

如今,動保行業正在面臨新的挑戰和洗牌,什么樣的企業能生存下去?
筆者認為,破局關鍵仍然在于創新引領。
價格戰既有養殖端行情低迷、上下游利益爭奪的原因,也有行業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原因。一件商品既然能賣到很濫的價格,代表它如今明顯供過于求。

在這個過程中,走在前面的,才能獲得最大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