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來自生豬產業界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秦英林在演講中發出了“行業三問”與“企業三思”,在理性思辨中,他提出了中國生豬養殖行業的發展趨勢與企業面對行業內卷如何突圍才能生存下去的新見解。
尤其是針對養豬人,作為在萬億級生豬產業市場中博取生存的一葉小舟,面對市場進化與周期波動的不確定性,秦英林再一次為養豬人發出了預警。
四年前,非瘟帶來生豬強周期之時,他就勸戒養豬人“莫把紅利當能力,須把紅利變實力”,做到“經營有結余,退出能善后”。這一次他又提出怎么的勸戒呢?
秦英林的“企業三思”,站在新一輪豬周期的起點提出是大有深義的。
他回答的第一問是,企業為客戶而生,為員工而活。看似直白的答案正蘊含著企業生存的社會責任,這告訴養豬人企業發展的價值觀純正,就不會為了掙錢而投機。
秦英林認為企業發展的力量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相信政府而不依賴政府;二是尊重市場而不賴市場,畢竟市場不相信眼淚,更不能賭市場,“市場是有限的,承載不了更多的欲望“;三是自立自強才是養豬人生存發展的本錢。他告訴養豬人求發展要有內向思維,追求價值創造,才是生存之根基。
而面對未來10年,養豬人要活下去,秦英林再一次給養豬人提出了新的勸戒。
他認為,生豬市場是每一位養豬人參與而形成的,可是市場并不眷顧行業中飼養能力的弱者,在行業內卷中生存,只有增強生存本領,才有機會留在市場中。市場的殘酷告戒養豬人養殖不可盲目。
面對豬周期,養豬人不能只看到機會,更要看到兇險的一面,它還是一把殺豬刀,殺豬敗業更誅心,當看到了周期行情的機會,別忘記周期中還“夾帶著催命符一一豬周期專欺凌弱者”。
因此,在生豬養殖行業進入到了創新技術求生存的階段,養豬人不要聽信別人的勸說搞盲目擴產,也不要聽信別人的勸誘養豬會有掙大錢的機會,要放棄幻想,理性判斷,“不要聽信勸說與安撫”。
最后,秦英林用西方哲人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警醒養豬人:“通往地獄的道路,是由善意鋪就的。”

可以預見,在新一輪豬周期中,難免仍然會有養豬人聽不進理性的預警。畢竟,在利益誘惑面前,理性判斷往往會喪失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