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聲“哞哞”,牧歌悠揚。走進宿州市草原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牛舍整潔,撒料機、清糞機、攪拌機等現代化設備配套完善,千余頭秦川牛和安格斯牛,或津津有味地吃草,或悠然自得地反芻……作為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和安徽省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體系承接單位,2023年該公司產值達1.7億元,已成為全省肉牛行業標桿企業。
2024年,宿州市肉牛產業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引進33個肉牛產業項目,總投資達63.5億元,肉牛存欄21.6萬頭、出欄8.9萬頭,均居全省第二……一系列亮眼數據,展現了該市肉牛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皖北大地間繪就一幅“牛氣沖天”的鄉村振興生動畫卷。
夯實產業發展“硬支撐”
眼下,埇橋區肉牛科技生態養殖示范中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現場機器轟鳴,數十名工人正在進行牛棚焊接,育肥牛舍、隔離牛舍等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這里一期項目工程即將完工,全部竣工后養殖規模可達3萬頭牛。”項目方有關負責人介紹,總項目投入9.6億元,已吸引多家大型農牧科技公司前來洽談合作、共謀發展。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硬核”支撐,肉牛養殖更是資金密集型產業,無論是擴容提質,促進產業持續穩定發展,還是轉型升級,推進行業要素現代化,都需大量資金支持。如何破解資金匱乏難題?
宿州市的切入點,是在統籌財政涉農資金,強化支撐保障的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通過綜合運用貸款貼息、財政補助、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支持方式,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產業發展中,實現“雙向奔赴”。
“上半年投向肉牛產業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3億元,累計吸引撬動4.55億元資金投向產業中。”在宿州市農業農村局幫扶科科長宋志林看來,當地背靠“大中原”,面向“長三角”,產業發展有基礎,營商環境好、扶持力度大,企業投資落地產業項目能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容易取得顯著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埇橋區永安鎮的牧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光華剛談成一單肉牛采購業務。兩年前,在外經營建材生意的他瞄向肉牛市場,返鄉養牛,目前已投資近億元。“政府在項目立項、用地審批、貸款擔保等方面支持很大,投資建設的產業設施,驗收合格后還能給予補助。明年我計劃把養殖規模擴至萬頭。”殷光華信心滿滿。
與此同時,為破解養殖主體融資難題,防范化解經營風險,宿州市還積極探索建立財政、金融機構協同支農機制,統籌貸款貼息、風險補償、保費補貼等政策,大力構建支持產業發展融資順暢的金融環境。數據顯示,今年宿州市各類金融機構對肉牛產業發放貸款4046戶,貸款余額20.46億元;共投保肉牛86513頭,為6798頭牛理賠0.76億元。
“肉牛和飼料都可上保險,還能憑借保單增信功能進行肉牛活體抵押,獲得銀行貸款。這樣的好政策讓我沒憂慮,信心強、干勁足。”泗縣東帆養牛場負責人劉強說。
“鏈”上發力拉動“牛”經濟
宿州是農業大市,2023年各類農作物秸稈量為767萬噸,飼料化利用量達296萬噸,可為60萬頭肉牛提供秸稈飼料。但如果只靠供應肉牛來支撐產業發展,體量再大也難逃市場、價格等因素的影響,想要提升產業效益,就要在“鏈”上發力,推進融合發展。
在靈璧縣晏路村,由安徽禾牛養殖有限公司建設的大型肉牛場項目主體基本完工。“向數字賦能要效益,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效發展。”談及發展思路,負責人張其能說,目前正同相關通訊公司商討合作,將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打造牛舍數字化、可視化平臺,實現生產信息化管理,產品質量追溯等功能。
延長產業鏈、深挖價值鏈,其中向精深加工要增值是重要一環。在該縣安徽荷金來農業發展股份公司加工車間,一頭牛經屠宰分割、排酸速凍、包裝入庫等環節后,由冷鏈運輸直達長三角地區。公司副董事長劉興說:“公司年加工牛肉5000噸,開發了3大類20余種牛肉產品,滿荷生產下年產值可達2億元,推出的‘荷金來’牛肉產品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認證,研發的‘牛排類’預制菜品頗受市場青睞,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
多舉措提升品牌效應,聚力創建智慧牧場,積極申報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肉牛產業特色小鎮……靈璧縣不斷推進肉牛產業規模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走出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管中窺豹,這也是宿州市構建肉牛產業“全鏈條”發展格局,賦能經濟發展的縮影。
坐落在埇橋區的安徽蘇家湖良種肉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唯一的國家級種公牛站。通過引進德國全自動凍精生產線,公司年產黑毛和牛優質凍精91萬支,在高端肉牛胚胎移植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等方面,拓荒出新天地。據介紹,一頭自主繁殖的黑毛和牛,綜合加工后產值高達10萬元。
“延長鏈條,挖潛增值。在支持預制菜及休閑類牛肉制品生產開發上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全市預制菜經營企業191家、年產值達150億元。”宿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孟杰介紹,全市以“全鏈條”思維推進肉牛產業集群發展,出臺了《宿州市百萬肉牛行動方案》,細化重點任務清單、設定發展目標參考值,力爭到2027年,全市肉牛全產業鏈產值超100億元,到2030年,全產業鏈產值達200億元。
聯農帶農富農“牛勁”足
“每天三個飽,膘往牛上跑”。清晨,蕭縣青龍鎮村民王順利早早來到養殖場開始拌料喂牛。54歲的老王脫貧后曾在外謀得份水電工的工作,后因父母年邁不得已回家務農,收入只靠幾畝田地來支撐。如今,王順利每年在養殖場務工可領4萬元的工資,收入穩定有保障。
宿州市積極推廣“戶繁+企育”合作養殖模式,謀劃“以大帶小”聯農帶農新賽道。企業聚焦“優勢領域”,在肉牛營銷、技術服務、屠宰加工等多方面與養殖戶建立穩定合作關系;養殖戶堅持“精耕細作”,全心全力搞養殖、抓繁育、降成本,獲取效益最大化。“公司指導教我把豆粕和玉米蒸熟壓片后,再和秸稈、青貯按比例混合做飼料,貼秋膘的效果真好啊!”在養殖企業的帶動下,碭山縣村民周咸品養殖了14頭肉牛,昔日的貧困戶靠著養牛犢,日子愈發“牛”氣了。
“省市出臺的支持政策中重點突出多元并舉,聯農帶農原則。我們在推動產業發展時始終緊扣這一核心,讓農民獲得更多產業效益,實現增收致富。”碭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毛傳濤說。
碭山縣周寨鎮的田豐牧業養殖基地,讓3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月入工資5000元。據毛傳濤介紹,一方面,探索“基地+”服務模式,利用畜牧科技進萬家、科技特派員(團)等活動,基地積極開展肉牛精準化、標準化、科學化高效養殖技術示范推廣,帶動20戶農戶發展養殖,支持了俊芝農業合作社,衍順家庭農場等13家養殖主體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基地統一流轉500畝土地規模種植青貯飼草,并按照高于市場價格收購農戶種植的青貯玉米,助農增收同時促進“種養結合”。在秸稈、畜禽糞污處置上,通過堆肥發酵處理后形成有機肥,每年為周邊農戶、果農供肥1.2萬噸,僅此一項能節約8%的成本。
“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優越的交通區位、資源稟賦是我們高質量發展肉牛產業的優勢,更使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做大做強肉牛產業。”宿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安文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動更多資源、更多要素向肉牛產業集聚,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優質肉牛生產基地和肉產品供應基地,為建設農業強市增添“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