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川飼草產業發展有所提升,自給率從5年前的40%提升到了65%以上,但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發布的《四川省2023年飼草生產形勢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四川每年仍存在1000萬噸飼草缺口,制約了畜牧大省向強省進發的步伐。
如何補齊產業短板?當天,在成都召開的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草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大會暨南方飼草生產利用研討會(以下簡稱“大會”)上,與會專家開展了交流探討。
補齊短板
四川做對兩件事
“牛羊育肥,吃飽是關鍵。”會上,全國畜牧總站草業處處長王加亭強調,國內消費市場對乳制品和肉類的消費需求在未來10年仍將穩步增長,飼草產業是畜牧業發展最主要的物質基礎和一切畜產品安全生產的源頭。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英俊則公布了一組數據:2023年,我國草種子總進口同比減少3%。“在用種量大體不變的情況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土草種的崛起之勢。”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林克劍所長表示,其中有四川飼草一份力。
“四川牲畜存欄長期排在全國前列。”農業農村廳總畜牧師李春華介紹,2023年,四川牛總存欄848.5萬頭、羊總存欄1382萬只,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五。縱是畜牧大省,但受傳統觀念和經營方式的影響,重糧輕草、重畜輕草問題在四川普遍存在,飼草自給率不足。
為此,近年來,四川一方面尋求草種突破,一方面開展飼草種植新技術新模式示范。
為了降低對外來草種、飼草的依賴,四川省農科院草業學科團隊等科研隊伍重視遺傳資源收集和飼草品種選育。
“截至目前,累計收集評價飼用高粱、高丹草等資源萬余份,利用輻射誘變等技術,創制種質資源3500余份。”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朱永群說,該團隊還建立海南南繁、馬爾康夏繁、西雙版納冬繁3個育種加代基地及四川新都、資陽等50余個試驗基地,主持選育草品種25個。
同時,四川省各地積極開展飼草種植新技術新模式示范,眉山洪雅、成都簡陽和達州宣漢開展糞肥固碳減排長期定位監測,探尋不同梯度試驗下飼草產量、土壤環境容量、面源污染等參數,解析糞肥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巴中開展飼用燕麥玉米輪作,探明糞肥最優施用范圍;樂山馬邊等多地搞起種養循環,推廣糧草耦合飼草料生產技術。
展望未來
四川將這樣發力
成效顯而易見,四川飼草自給率已較前些年大幅提升,但要完全適應畜牧業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下一步,要讓更多四川鄉土草品種遺傳基因得到利用,要鋪開綠色種養循環技術模式集成示范推廣。”當記者問到四川如何繼續提高飼草自給率、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省草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李洪泉語氣篤定。
當天會上,西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白史且和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草業研究所所長陳積山不約而同提到,川渝豐富的鄉土草遺傳資源,在優質飼草品種育種攻關中的運用,將為替代外來飼草和進口草種帶來更多可能性。
另外,更適合四川飼草生產的農用機械未來形態、飼草修復環境和更豐富的未來草產品,也是與會人員的重點關注對象。
“目前大部分可以在成都平原及盆周中淺丘區使用的飼草收割機,不一定能直接在川西北牧區、攀西地區、川東北深丘區、川南山地區等全省草牧業的主要集聚地投入使用。這就是我們后期研究改造機械的方向。”林克劍告訴記者。
洪雅縣瑞豐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康巴情生態農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與會企業代表則向記者展示了正在研發的草粉、草捆、草顆粒等新型飼草產品:“希望更大程度保留營養成分,緩解冬春飼草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