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法院判決明明白白,可六年多了,按協議如期關閉奶牛養殖場的西安市東查村史老先生,卻至今未拿到全部補償金。他不理解,為啥未央區漢城街道辦簽協議時痛痛快快,支付補償金就這么難。
配合禁養
干了快20年的奶牛場關了
史老先生今年已82歲高齡,從年輕時起,就養過牛,后在本世紀初,從三四十頭奶牛養起,近二十年間,發展到了二百多頭,除了奶牛飼養,他的養殖場還從事良種繁殖,農業技術培訓和交流等。老人告訴華商報記者,自己創辦的利民奶農專業合作社,平均每個月能產出八九百斤鮮牛奶,靠著售賣牛奶所得的收入,支撐著一家人的生活。
“2018年8月的時候,為了配合區上決策,和漢城街道辦簽訂了養殖場的關閉協議,按協議約定,我如期關閉了養殖場,可街道辦答應給的補償金,卻遲遲未能兌現,”6月23日上午,老人拿著當年簽訂的“畜禽養殖禁養區養殖戶關閉協議書(以下簡稱關閉協議書)”無奈地說。
這份關閉協議書顯示,利民奶農專業合作社當時占地21畝,存欄239頭奶牛。根據協議要求,養殖場必須在2018年8月30日前清欄關閉。同時,依照相關補償政策,史老先生可獲得1700100元補償金.,其具體約定為“協議簽訂后兩日內先領取補償款100萬元”,在經街辦確認并由區上驗收通過后,“兩日內向街道辦領取剩余款項700100元”。然而,這份蓋有街辦公章的協議,卻并未令老人在按期關閉養殖場后拿到應得補償金。
補償金尚在“審批”
法院終結執行
“因為要遵守協議約定,所以那些奶牛都以很低的價格出售了,后來為了生計,就改造成了庫房……”老人帶記者來到當年留下來的場房前,向記者介紹哪些是草房、哪些是料房——而今,都已改造成了對外出租的倉庫。
由于有街辦的協議在手,老人以為可以很快就拿到補償款。可約定的時間已過,他的補償款還沒有著落。老人開始去找街道辦催要,但得到的回復不是補償款未撥付到位,就是資金緊張,始終沒有結果。
無奈之下,他一紙訴狀將漢城街道辦事處訴至法院,要求對方履行協議約定的義務。2022年12月29日,西安鐵路運輸法院作出判決,責令被告漢城街道辦于判決生效之日起60日內按關閉協議書約定,向原告支付補償款1700100元及利息。
然而,法院判決生效后,老人依然未得到補償款。幾次去街道辦討要,也還是無果。于是,他向西安鐵路運輸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記者從該法院2024年9月中旬作出的執行裁定書看,該院曾多次前往漢城街道辦督促其履行生效判決義務,但由于街辦正在辦理財務審批手續,資金審批尚需一定時間,暫不具備履行條件,遂將該次執行終結。
漢城街道辦:已支付十萬元后續將加快進度
見強制執行也要不回來補償款,老人開始通過撥打12345市民熱線等途徑,向有關部門反映、呼吁。終于,在2024年年底去找街辦時,有工作人員告訴他,該區已開過專題會,錢只要撥下來,就會立即撥給他……
2025年年初,他收到了漢城街道辦支付給了他10萬元補償款。
對于老人索要補償款一事,記者采訪了漢城街道辦。該辦綜合與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李濤在看過關閉協議書后稱,當時簽字的是街道辦孫主任,目前已調往其他單位,據他了解到的情況,此事屬實,并介紹當時關閉養殖場,是為了禁養工作的需要,其有利于遺址區的保護與發展。針對補償款何時支付,他表示由于近年來街道辦各方面發展較快,生態建設等投入多,資金缺口大,除了之前支付的10萬元外,后續將加快進度,爭取盡早履行支付補償款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