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肉牛市場遭遇“寒冬”,價格從每頭2萬元驟降至不足8000元,養殖戶普遍虧損。然而在延川縣賈家坪鎮石窯行政村,村黨支部書記高秋紅憑借著智慧與勇氣,不僅帶領村民蹚出了一條“牛”路子,也讓石窯行政村實現了產業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借世行東風,創兜底模式
走進延川縣乘風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牛舍整齊排列,肉牛棚、草料棚格局分明,干凈整潔。理事長高秋紅正帶領社員給牛群喂料,只見他熟練地將草料均勻地鋪在飼槽內。欄舍里,膘肥體壯的肉牛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草料,皮毛油光發亮。
在飼喂間隙,高秋紅不忘叮囑社員做好牛舍清潔和飼料儲備工作。談起合作社的創立,他的思緒回到了2016年。那一年,延川縣引進世界銀行貸款陜西省貧困地區農村社區發展項目。這一消息讓高秋紅心里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于是,在他的帶領下,石窯行政村迅速抓住機遇,成立乘風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由他擔任理事長,于2017年6月份獲得省外資辦批復。
“合作社采用‘農戶養殖 合作社兜底’的模式運營,吸納了367個農戶。農戶不用掏一分錢,只管把分到的牛養大就可以分紅,生下的小崽還歸自己。”高秋紅說。
戰牛價寒潮,尋破局新路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石窯行政村的養牛規模不斷擴大,牛群在寬敞的牛棚里悠然進食,不僅成為村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更成為十里八鄉人人艷羨的好產業。然而,好景不長,這兩年全國牛肉價格持續走低,給石窯行政村的養牛產業帶來了巨大沖擊。低迷的市場行情下,飼料價格卻持續走高,讓養殖戶們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每頭肉牛都像一塊巨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面對辛辛苦苦養大的牛,卻要賠本出售的嚴峻形勢,高秋紅沒有退縮,而是帶領村民不斷苦練內功。在飼料供應、育種、育肥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尋求突破。他們積極邀請市農業農村局、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專家指導,引進優質肉牛品種提升品質,還帶動農戶回收玉米秸稈,推廣發酵飼料技術,不僅使養殖成本進一步降低,還讓93戶玉米種植戶,每戶增收600元。
“我們引進了西門塔爾、夏洛萊、秦川配種黃牛等新品種,提升了經濟效益;還利用發酵飼料技術,降低了30%的成本;再就是想辦法拓寬銷售渠道,除了賣給牛肉館,我們還利用抖音號、微信群銷售牛肉。”高秋紅介紹。
在尋找銷路的過程中,高秋紅發現,雖然市場上牛肉難賣,但消費者對于新鮮、安全的牛肉需求依然旺盛。于是高秋紅靈機一動,決定依托馬家灣古村落成熟的旅游資源,開一家全牛宴牛肉火鍋店,直接將村民們養殖的優質肉牛擺上自家村子的飯館里。
牛肉火鍋店開業后,憑借著新鮮的食材、獨特的口味和實惠的價格,迅速吸引了大量顧客。廚房中,廚師熟練地切著新鮮牛肉;餐桌上,顧客們大快朵頤,對牛肉的品質贊不絕口。短短半個月,牛肉火鍋店便盈利3萬多元。
“我們每頭牛都有檢疫證,牛肉按部位定價,品質有保障,客人也吃得放心,回頭客越來越多。”高秋紅說。
除了高秋紅自己的摸索和打拼,政策的扶持也至關重要。尤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推動肉牛、奶牛產業紓困”,并給出一套政策“組合拳”,用以穩定基礎產能。
在延川縣,從養殖每頭牛補助500元,到每年春秋兩季進行牛的口蹄疫防疫等,每一項政策都如冬天的暖光照耀在他們的身上。
鮑建寧作為賈家坪鎮獸醫站站長,又是高級畜牧師,幾乎每周都會來合作社轉轉,一來是查看肉牛的長勢,二來對發現的病牛予以及時的治療,為肉牛養殖保駕護航。
“作為檢測獸醫站,我們主要任務是每年春秋兩季進行牛的口蹄疫防疫,在政策上全力傾斜支持;在產地檢疫方面,現在賣牛必須在‘陜西動檢App’上填報信息,并按實際數量出具檢疫證明;治療上,只要養殖戶打電話,我們就會全力以赴到場診治。”鮑建寧說。
變牛糞為寶,筑立體產業
在深耕肉牛養殖產業的同時,石窯行政村也在積極推動產業向多元化發展。當地充分利用養殖場牛糞發展有機種植,為村里100座西瓜拱棚和2830畝山地蘋果園提供有機肥料。
走進西瓜種植區,一顆顆碩大的美都西瓜垂吊在藤蔓間,散發著誘人的果香,種植戶正在悉心打理,為采摘做準備。與此同時,在山上的高質量果園里,工人們正在抓緊時間為這些富士蘋果套袋。高秋紅和果農穿梭在林間,仔細查看今年蘋果的長勢。
通過構建“牛—果—瓜”立體產業體系,石窯行政村成功實現了不同產業的優勢互補與風險對沖。這種創新模式使村集體經濟結構更加合理,養殖業收入占比從原來的85%優化至58%,形成了更加健康的產業生態,也讓村民的收入有了保障。
“今年我們套了40多萬袋,去年銷售額大概26萬元,算下來效益差不多,價格也還可以。”延川縣賈家坪鎮石窯行政村村民馬占峰說。
從曾經“無勞動力、無技術、無產業”的“三無”村到如今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石窯行政村的蛻變令人矚目。“寒冬”總會過去,某種程度來看,“低谷”也是產業提質升級的契機。它催促著石窯行政村不斷向有示范帶動、有技術指導、有產業規模的鄉村振興示范村邁進。
“總要有人帶頭蹚路,我們合作社有373戶,這么多戶要生活、要發展。你看,牛價下滑時,倒逼我們擴產業、降成本、打品牌。現在村里不僅養牛,還有拱棚西瓜、山地蘋果等產業,收入渠道多了,我們更有底氣了。”高秋紅說。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石窯行政村的牛棚、果園和村莊上,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高秋紅和村民們依然忙碌著,他們在為產業的發展而努力,也是在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奮斗。當更多“牛書記”在“寒冬”中點燃創新之火,肉牛產業回暖的春天,或許就在翻越山峁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