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西走廊,祁連山雪水滋養著永昌綠洲。在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化牧場,一群特殊的“居民”正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愜意生活——懷孕母羊佩戴著電子耳標身份證,吃著智能配比的“營養餐”,產奶量實時上傳云端分析,它們還需通過數碼B超完成“孕檢”。
不久前,甘肅元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化牧場建設”入選農業農村部2025全國畜牧業智慧化牧場全產業鏈智慧解決方案杰出案例。
科技賦能牧場智慧管理
走進占地1.7萬畝的元生生態牧場,科技與自然交融的場景撲面而來:擠奶大廳里,奶綿羊排隊登上瑞典進口的轉盤式擠奶臺,電子耳標“嘀”聲一響,產奶量、乳脂率等20項數據立即上傳云端;飼喂區,全自動供料系統根據羊只生長階段精準投喂,每只羊的飼草投喂量誤差不超過50克;種羊測定中心的AI攝像頭0.3秒完成體尺測量,效率較人工提升20倍。
“過去養羊靠經驗,現在靠智慧數控。”公司技術總監張金生指著大屏介紹道,牧場部署的278個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濕度、氨氣濃度等18項環境參數,配合自主研發的羊臉識別系統,為4.51萬只奶綿羊建立了數字化檔案。這場變革讓羊群年均產奶量從280升躍升至340升,養殖綜合效益提高了35%。
自主創新鍛造核心競爭力
作為國內首家規模化引進東佛里生奶綿羊的企業,元生農牧曾面臨種源依賴進口、養殖標準空白等難題。為此,公司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成立了國內首家奶綿羊產業研究院,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立足標準先行,公司牽頭制定了《綿羊生乳團體標準》及《東佛里生羊、奶綿羊飼養管理技術規范》兩項地方標準,制定了12項覆蓋公司全產業鏈的企業標準。目前,公司正在牽頭制定《綿羊生乳國家標準》,并已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奶綿羊全產業鏈技術規范標準體系。
——在國際期刊發布了世界首個奶綿羊參考基因組;成功研發并應用國內首款奶綿羊育種專用芯片“奶綿羊20K功能位點液相育種芯片”。
——在全球首創奶綿羊羊臉識別系統,識別準確率達97.13%,成本較電子耳標降低60%;“全自動種羊測定裝置”實現體重體尺一鍵測量。
…………
在公司分子育種實驗室,科研人員正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篩選高乳蛋白性狀。“我們培育的‘元生愛特’新品種乳蛋白平均含量達6%,接近牛奶的2倍。”技術員張曉燕展示著試管中的乳色羊奶說。目前,該品種已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公示。
“元生愛特”奶綿羊新品種的成功培育打破了國外種源壟斷,解決了奶綿羊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元生中新奶綿羊產業研究院院長宋宇軒說:“‘元生愛特’的成功培育對我國羊產業將起到重要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作用。其突出的泌乳性能為我國發展特色綿羊奶產業奠定了種源基礎;其優秀的繁殖和生長性能,使之成為肉羊三元經濟雜交的理想第一父本,可助力實現‘生得多、奶得活、生長快、效益高’的目標。”
綠色循環打造全產業鏈經濟
智慧養殖僅是元生模式的一環。公司還構建了“飼草種植—生態養殖—乳品加工—尾菜處理—沼氣生產—有機肥還田”的閉環循環經濟全產業鏈生產模式,整個產業以萬畝苜蓿基地為羊群提供優質飼草,羊糞經沼氣工程年產氣300萬立方米,沼渣加工成有機肥反哺農田,尾菜處理年消化15萬噸蔬菜廢棄物……
公司創建的種養結合、草畜一體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使牧場碳排放較傳統養殖減少42%。2022年,企業獲評“國家級生態農場”,其循環經濟案例被寫入甘肅省委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公司還積極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并創建奶綿羊“五統一分”經營管理模式和“2453”社(場)高效養殖模式,建立與農戶的利益共享機制和經營聯合體。截至目前,公司已帶動61個村集體、4萬余農民參與產業鏈,年分紅超500萬元。
“智慧化不是目的,而是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的手段。”公司董事長張希云表示,未來將投資2.3億元建設乳品精深加工中心,開發功能性綿羊奶產品,打造產值超10億元的奶綿羊產業集群,帶動更多鄉親走上產業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