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3000頭豬,需要多少人?在臨安區於潛鎮的杭州臨安逸豐生豬養殖有限公司,答案是5個。
“現在養豬,臟活累活都讓機器干了。”1996年出生的陳逸風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戴著黑框眼鏡的他更像一位科技公司的管理者,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豬倌”。
與傳統印象中“臟亂差”的養豬場截然不同,在這里,自動飼喂系統精準投料,環境調控系統智能調節溫濕度,全漏糞設計保持場區清潔……當傳統養殖遇上現代科技,不僅大幅提升了養殖效率,更推動了一場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現在養豬的方式,跟預想的完全不一樣
陳逸風大學學的是市場營銷,2017年畢業后留在紹興做了一年的紡織品和黃酒銷售。短暫的實習時間,陳逸風覺得沒有學到太多東西。正好父親的炒貨生意需要人幫忙,思來想去,他決定回家尋找機會。
2018年,陳逸風回到老家昌化搞起了電商,幫家里賣山核桃等炒貨。然而,電商的競爭壓力和高昂的流量成本,很難把業務做起來。
“本想搞點名堂出來,但電商成本太高了,一直‘燒錢’,沒有盡頭。”回想做了兩年的電商生意,陳逸風覺得當初自己把一切都想得太容易了,“幾乎沒取得什么成績,甚至交了不少學費。”
2020年,炒貨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父親希望陳逸風能換個賽道,嘗試其他更有“錢景”的領域。正當他對前路有些迷茫的時候,做了20多年配種技術員的老丈人說可以試試養豬。
那年,豬肉價格站上高位,生豬養殖看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對陳逸風來說,他這輩子就沒想過做這個行業,這么大幅度的跨界,能行嗎?
回想起當初的決定,陳逸風十分慶幸:“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養豬的認識還停留在農村傳統的散養模式,在自家豬圈里養幾頭豬,每天喂食清理,等到過年前賣掉。這能掙幾個錢?”
那段時間,岳父帶著他去看了好些個豬場,年輕敢闖的特質讓陳逸風很快了解了現代化養豬的情況。特別是參觀完一家自動化養殖場后,完全打破了他對養豬的刻板印象,頓時發覺“這個行業可以干啊”。
經過幾個月考察場地、研究政策后,他最終選擇在於潛鎮落腳。請了兩個幫工,再加上丈人、丈母娘,陳逸風開始了自己的“豬倌”生涯。
自動化操作,建一個“兩點式”豬場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從建場開始,我們就要把它做成自動化的現代養豬場。”對于這個目標,陳逸風非常明確。
為此,陳逸風先后投入了1500萬元,蓋豬舍、引進自動化設備和263頭種豬,在2021年11月份,建成了於潛鎮最早的一批現代化養殖場。這個舉動在當時於潛鎮的養豬圈里“鬧”得挺大,不少人說:“投這么多錢,這年輕人真有魄力。”
五個大型飼料倉通過智能系統精準投喂,根據不同生長階段自動調配飼料;水簾墻和風機組成的環控系統確保室溫在26℃—28℃,讓豬群始終處于舒適狀態;全漏糞設計讓清潔工作變得輕松高效……這些現代化設備不僅讓養豬業披上了科技的外衣,更徹底改變了“面朝豬圈背朝天”的傳統勞作方式,小豬仔也順利長大。
2022年盛夏,第一批120頭生豬出欄時的場景至今讓陳逸風記憶猶新。“6月27日和28日兩天,120頭生豬出欄,每公斤19.6元,都賣到了紹興,總共銷售了32萬元,凈賺約5萬元。”這幾個數字,陳逸風記得異常清楚。
數字的背后,是一直縈繞在他心頭的焦慮與期待。“整整半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就怕搞砸了,有時候半夜都睡不著覺。”等回款打到銀行卡上,陳逸風所有壓力得以釋放,信心也回來了。那夜,他睡得特別踏實。
然而創業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首戰告捷3個月后,豬場發生了一場豬瘟,死了300多頭商品豬和120頭種母豬,損失約五分之一。
“種母豬差不多死了一半,對下一年的養殖影響太大了。”陳逸風人生第一次遇到如此大的打擊,算了算損失,心痛不已,“按照一頭種母豬每年生育2.2—2.5胎,每胎生育10只小豬計算,第二年就少了大約2700只豬。”
但陳逸風并沒有灰心,一方面重新引進種母豬,一方面加強防疫管控,很快讓豬場恢復了正常運營,但他的資金也所剩無幾。到了2023年下半年,手頭買飼料和疫苗的錢也不太夠了。基于此前在媒體上看到工商銀行為淳安的鱘魚養殖企業發放了全省第一筆漁業資產抵押貸款,他找到工行臨安於潛支行,看看能不能貸點款。
工行工作人員立即上門了解情況,在綜合評估了逸豐養殖的生產銷售和養殖技術、環保措施等要素后,通過該行專門面向小微養殖企業推出的“養殖e貸”,高效發放了180萬元信用貸款,且利率享受普惠優惠政策,幫他順利渡過了難關。
經歷此番波折,豬場再次步入正軌。目前,只有5個人的豬場養殖規模已經達到3000頭,成了當地現代化養殖的樣板,人力成本節省了一半多。這兩年,企業的效益也逐步提升,年產值達到了1000多萬元。
今年下半年,陳逸風計劃將種母豬的數量從260頭擴大到300頭,明年的商品豬數量預計達到6000頭以上。
在陳逸風的心頭,還有一個更長遠的規劃:建一個“兩點式”的豬場,一個豬場喂養小豬到100天左右,之后轉移到另外一個豬場。這樣,不僅可以實現不同階段生豬的科學分群飼養,也可以有效阻斷疫病傳播。
夕陽的余暉灑向豬場,給銀灰色的五個飼料倉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年輕的“科技豬倌”正做著和先輩們不一樣的事情,用“智慧”與“創新”續寫著這個古老行業的新故事。
對話
Q:當年,你的親友們是怎么看待你養豬這件事情的?
A: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回農村工作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可能有些人覺得養豬很丟臉,但現代化養豬,實際上是一個有技術含量的東西。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狀元。
Q:今年豬肉行情比較一般,你覺得養豬這個行業還能做嗎?
A:豬肉行情一天一個價,波動是正常的情況,前幾天的出欄價不到8元,要賠錢,但說不定下個月就漲到10元了呢。前幾年,我都是掙錢的,個人覺得能長期做下去。
Q:養了3年多豬,帶給你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A:穩定。這種感覺前幾年都沒有,但現在能夠專心地做這個事情,對我來說也算是一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