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節炎型
這類鏈球菌病(SS)主要侵害四肢關節。獸醫臨床表現關節腫大、跛行和紅腫熱痛機能障礙,嚴重者后肢拖地,后肢癱瘓,匍匐樣采食飲水,有的后軀皮膚碰地擦傷。此類型很容易惡化為全身敗血癥狀。生產實踐中,造成四肢的疾病一般有豬支原體肺炎(MPS)、豬副嗜血桿菌病(HPS),外傷也可引起。臨床區分的要點是 :
(1)支原體關節炎(MPS)
伴有咳嗽喘氣癥狀,病豬消瘦,天氣突變及寒冷時易發生,過幾天癥狀自行消失,無炎癥特征性病變,易復發,且發病頭數少。
(2)豬副嗜血桿菌病(HPS)
主要侵害關節炎部位的漿膜,又稱漿膜炎,炎癥癥狀輕微,注射治療后,強行驅趕能行走,但是走幾步又恢復正常,并伴有尾尖耳廓等邊緣部位呈焦黑顏色,有萎縮狀況,對氟苯尼考敏感。
(3)外傷
有明顯的肢蹄外傷表現,如出現傷口、流血等。關節炎型鏈球菌治療時主要針對四肢關節炎,以注射阿莫西林、青霉素和普魯卡因封閉局部能緩解癥狀。病豬應單獨隔離,人工喂食喂水,盡量減少運動。
2. 敗血癥型(全身型)
這類鏈球菌病主要侵害血液,病豬皮膚潮紅,起初誤以為是添加劑中有銅鐵元素,但隨著時間推移,皮膚會呈紫紅色,再是紫黑色,遍及全身。病死豬呈全身大紅袍樣。此類型的鏈球菌病極易與藍耳病(PRRS)混合感染,與豬瘟(CSF)、豬副嗜血桿菌病、附紅細胞體病和各型肺炎并發感染,形成“高熱病”,從而加速死亡。臨床上產生 1+N>1+N 的綜合相加效果,治療時抗生素也束手無策,也很難按癥狀區分其發病時的歸屬病原,只有通過細菌學檢驗才能檢測鏈球菌是否存在。即使分離出鏈球菌,還要區分鏈球菌是否占主導地位,其判斷指標是 :鏈球菌病占主導時豬只體溫很容易上升至 41℃,其他病則體溫均在 41℃以下。
3. 腦膜炎型(神經型)
這類鏈球菌病臨床表現體溫升高、共濟失調、角弓反張、痙攣以及眼球斜視等癥狀,有急慢性之分,癥狀也有輕重緩急之別。有時按順序依次一排圈舍喂食過去,豬只還是歡快搶食,返回時即見病豬倒地痙攣、全身抽搐、四肢亂蹬并很快死亡,這是最急性腦膜炎鏈球菌癥狀,來不及搶救治療,也往往由于多種病原同時感染,造成強大的攻擊力,死亡率極高。慢性病例常形成僵豬。
4. 豆包渣型(局部型)
鏈球菌一般定居在扁桃體,易引起支氣管肺炎。機體抵抗力強大時,加上治療有效果,于是全身癥狀集中于頸咽部,形成腫塊膿腫包。癥狀較輕時,開始腫塊堅硬,有熱感,影響采食 ;隨著病程發展腫塊慢慢變軟,有波動感,形成膿汁膿包,小的膿包身體可以自行吸收,大的膿包要行手術切開。切口部位常在波動感最低位處,這易于自行排膿,最好用雷夫奴爾引流,效果很好,同時還應配合全身抗感染治療,一般對生長育肥階段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排出的膿汁要做無害化處理。
鏈球菌病的以上各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最棘手的是多種病的混合感染,從前幾年“全國一片藍(藍耳病)”、“全國一片紅(附紅細胞體)”和“全國一片熱(高熱病)”中,無不混合感染鏈球菌病。該病難以處理,給養豬業造成重大損失,有的盡管治愈,但已耗資巨大,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