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Diego Paiva , Audrey McElroy
翻譯:張德玉 建明工業(珠海)有限公司技術服務經理
考慮到消費者對于減少飼料中添加促生長抗生素的需求,家禽業公司正在逐步減少或消除飼料中的預防用抗生素。所以,現在的飼料配方不僅要考慮家禽的營養指標,同時腸道健康的一些問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當飼料中不再添加促生長抗生素后,如何增強腸道健康顯得尤為重要,家禽公司也面臨許多腸道病原的挑戰。近年來,壞死性腸炎作為一種較嚴重的疾病又再度出現。其中,抗生素在養禽業中使用的減少,是導致壞死性腸炎高發的主要原因。由壞死性腸炎導致的日死淘率,最高可在1%,這給養禽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較高的經濟損失,不僅來源于壞死性腸炎導致的死淘率,還在于家禽較差的生產表現,及壞死性腸炎引起的亞臨床癥狀。感染壞死性腸炎幸存下來的家禽,由于腸道粘膜受到破壞,所以,消化吸收能力變差,影響經濟效益。
概述
壞死性腸炎(NE)是家禽中的一種腸毒血癥,嚴重影響家禽業的經濟效益。具統計全球每年因壞死性腸炎導致的經濟損失有20億美元[1,2]。壞死性腸炎導致的生產性能下降,不僅是家禽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的下降,還在于壞死性腸炎引起的家禽肝炎癥狀,增加了食品企業的社會輿論風險[3,4]。
在過去,抗生素一直用于控制規模化養殖中的壞死性腸炎[5,6]。然而,現在壞死性腸炎又重新作為一種影響較大的疾病出現,可能是由于政府出臺一系列禁止和限制促生長抗生素在家禽飼料中的添加所致[7]。另外,消費者也對家禽業生產影響很大,他們在國會上通過努力爭取較少的抗生素使用,也是近些年來壞死性腸炎高發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討論當下壞死性腸炎的最新進展和在防治措施上的改變。
病理學和流行病學
產氣莢膜梭菌(A型和C型)是引起NE的病原體。產氣莢膜梭菌屬于革蘭氏陽性菌,桿狀,厭氧有莢膜,可以在動物及人引起廣泛的疾病[8-10]。產氣莢膜梭菌會引起乳糖的劇烈發酵,同時還可以使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肌醇,麥芽糖,甘露糖發酵。發酵產物包括醋酸,丁酸。產氣莢膜梭菌可以在一個較廣的PH范圍內生存,可以從5.5到8.5,其最適PH是PH6到PH7。根據細菌產生外毒素的種類差別,可將產氣莢膜梭菌分成a、b、c、d、e5個型。
產氣莢膜梭菌分布廣泛,可以在動物腸道和環境中分離得到,比如,土壤,水和食物中。該菌最早在腸道中定植可能發生在家禽孵化出殼時。有報道稱,在雞回腸食糜中的產氣莢膜梭菌達到105 cfu/g時就會引起壞死性腸炎[12]。Craven等人曾經在破碎的蛋殼上,雞羽毛上,及在孵化廠收到的廢紙中分離出產氣莢膜梭菌。假定產氣莢膜梭菌是在雞腸道中自然存在的,那么疾病的發生可能取決于其他誘因,這還有待與進一步研究。
盡管壞死性腸炎在2周到6個月大的雞均易感,但是在不同品種和飼養條件下,其發病率不同。地面散養的肉雞,大部分的壞死性腸炎主要發生在第二周和第五周[4,5,14]。與此相反,養禽公司規模化飼養的肉雞,據報道壞死性腸炎主要發生在3到6個月[4]。由壞死性腸炎導致的死亡率一般在2%到10%左右;有報道稱最高的死亡率可達到50%[15,16]。
發病誘因
產氣莢膜梭菌是動物腸道內的常在菌株,該菌單獨存在并不會引起壞死性腸炎。因此,致病誘因會導致產氣莢膜梭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壞死性腸炎。我們發現了幾個誘因,其中包括,飼料因素,免疫和應激,腸道生理變化及球蟲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