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給我國養殖業帶來了重大損失,有專家研判非洲豬瘟將在我國長期存在。“十三五”以來,我國科技部和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了多個項目,用于支持對非洲豬瘟病毒(ASFV)開展深入的基礎性研究。
6月24日,在第31屆廣東畜牧獸醫科技大會豬業分會場,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翁長江研究員做了《ASFV感染與致病分子機制》的會議報告。報告總結了我國研究人員發現的ASFV感染和致病的關鍵機制,為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點。

翁長江研究員總結道:自2018年8月非洲豬瘟傳入中國以來,通過中國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使得行業對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病理學特征都有了廣泛的了解,并且建立了一系列標準的非洲豬瘟診斷技術,篩選出了適用于非洲豬瘟病毒(ASFV)的消毒劑。在臨床上,落實了阻斷非洲豬瘟傳播的綜合防控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工作都對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起到了關鍵作用。
翁長江研究員詳細闡述了在ASFV感染與致病機制研究中需要解答的8個方面的問題,包括:ASFV流行狀況和不同ASFV毒株的致病性分析;ASFV入侵、復制和致病的機制解析;ASFV感染如何調控天然免疫反應;ASFV如何拮抗宿主的抗病毒炎癥反應;哪些基因是ASFV的關鍵毒力基因;減毒活疫苗是否值得期待;ASFV不同毒株間是否會發生重組、出現毒力返強;以及能否獲得抗ASFV的轉基因豬。結合以上科學問題,翁長江研究員對四年來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開展的非洲豬瘟研究部分工作進行了總結。
哈獸研對ASFV致病力與免疫逃逸機理開展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成功分離了ASFV HLJ/18毒株,發現它與2017年在波蘭分離的病毒Pol/2017毒株高度相似。在完成對該毒株全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對該毒株進行了大量研究,發現該毒株是基因II型的強毒株。研究還發現敲除DP148R 基因對ASFV HLJ/18毒株的致病力沒有顯著影響,而敲除EP402R基因(編碼CD2v蛋白)的ASFV HLJ/18毒株對豬的致病力相對減弱,但仍有較強的致病力。這些結果與國外專家對基因I型ASFV研究得出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揭示了不同毒株之間即使是同一基因發生改變其致病力也會存在差異的基礎——毒株遺傳背景的差異性。
病毒感染誘導的干擾素和炎性因子具有抗病毒活性,但ASFV具有強大的免疫逃逸能力,ASFV能抑制干擾素的產生和宿主的抗病毒炎癥反應。翁長江研究員的團隊基于對天然免疫、炎癥反應、細胞凋亡、自噬和應激反應等信號通路的篩選,發現了一些重要的ASFV多功能基因。在這次大會上,翁長江研究員詳細地介紹了ASFV的I215L和MGF505-7R基因逃逸宿主免疫反應的關鍵機制。
減毒活疫苗的現狀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目前研究中的非洲豬瘟疫苗有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和活載體疫苗。減毒活疫苗中最受關注的是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研的ASFV 7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ASFV-7GD)和近期越南批準上市的美國梅島實驗室開發的ASFV I177L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ASFV-ΔI177L)。
翁長江解釋,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研的ASFV-7GD候選疫苗并不是坊間傳聞的2基因缺失,而是基于扎實的基礎研究敲除了7個基因。他隨后詳細講述了ASFV-7GD敲除毒株的構建原理及免疫保護效果。另一方面,他還提到美國ASFV-ΔI77L減毒活疫苗,該疫苗的亮點是能夠在傳代細胞上生長和生產,可通過口鼻免疫。遺憾的是,敲除I177L基因降低ASFV毒力的分子機制還沒有得到闡明。相關文章顯示其毒血癥持續時間較長,且在豬體內傳代復制能力逐漸增強。因此,他認為該ASFV-ΔI77L減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證實,臨床上的應用效果值得關注。
他還談到減毒活疫苗研發可能遇到的幾個問題:是否有配套的檢測方法來區分野生病毒感染和疫苗免疫;減毒活疫苗是否返祖變強;減毒活疫苗是否能夠與臨床病毒發生重組而出現強毒株等。研究顯示,不同強毒株共感染的確會發生重組,但致弱毒株是否會重組還有待進一步探明。他指出,用強毒株進行改造得到的減毒活疫苗,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遺憾的是,目前在研的減毒活疫苗都是以ASFV強毒株為骨架,通過敲除一些基因使毒株致弱而來的。
非洲豬瘟疫苗到底行不行得通?對此,翁長江研究員認為,高效安全的疫苗值得期待。只有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研究,發現并闡明關鍵毒力基因的功能,才能為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研究提供重要支撐。另外,他還對開發抗ASFV轉基因豬的前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