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感的潛伏期短,僅數小時至數天,一般自然感染病例的潛伏期為 2~7天。在第 1 頭病豬出現后,幾乎所有易感豬在一夜之間開始咳嗽,鼻和眼流出粘性分泌物,鼻分泌物有時帶血,病豬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體溫迅速升高至 40~42℃,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甚至廢絕,豬群呈明顯病態,常臥地不起,有時跛行,發病率可達 100%。病程短,無并發感染的病例病程為 2~6 天,臨床恢復和發病一樣迅速。但是,由于免疫應答,臨床癥狀消退后,病毒可繼續在豬群中傳播,一些豬會變成慢性感染,導致其生長緩慢。且據臨床觀察仔豬的死亡率較高,懷孕后期母豬也可能出現流產。若繼發或混合感染其他細菌或病毒,病程將延長,病情加重,死亡率高達 10% 以上。
SI 的發生與應激因素有重要關系。天氣驟變,豬舍潮濕、擁擠,空氣污濁,營養不良,露宿雨淋,涼風侵襲等是誘發 SI 的主要因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發生于早春、晚秋、寒潮侵襲等天氣驟變季節。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該病多呈暴發,發病急、流行快,如不發生并發或繼發感染,一般發病3~5 天后即可自行康復,極少出現死亡。多數死亡是由于發生巴氏桿菌、支原體、鏈球菌等繼發感染引起的。生產中,常發生不同亞型的協同流行,使疫情加重,同時極易協同發生豬藍耳病、豬呼吸道冠狀病毒、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及豬肺炎支原體等感染,使病情復雜而反復,嚴重影響豬群健康狀態和生產性能。SIV 存在于病豬或帶毒的鼻汁或氣管、支氣管滲出液、肺及其淋巴結內,發病前后鼻腔分泌物中含病毒最多,傳染性最強。在血液、脾、肝、腎、腸系膜淋巴結和腦中難以檢出 SIV。病豬、老鼠、蚊蠅、飛沫、空氣等都可傳播該病。